再谈食物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食物安全中心 风险评估组
科学主任陈伟仁先生报告
本港在五月发生怀疑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有关报道再次提醒我们进食至爱港式蒸带子引致的食物中毒 。本栏藉此机会再次探讨麻痹性贝类中毒 。
由藻类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中毒是一种由进食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引致的疾病 。患者通常在进食含有毒素的贝类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而且往往会有肠胃症状 。麻痹性贝类毒素由名为“双鞭毛藻”的微小藻类产生,这一组藻类的长度/直径一般约为5至2000微米 。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藻类通常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水域,当中已知会产生毒素的种类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巴哈马麦甲藻及链状裸甲藻等 。同一种类的双鞭毛藻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力各有不同,视乎藻株而定 。在有利的气候和其他环境条件下,这些藻类会迅速繁殖,并可能产生毒素,最终形成“有害藻华”.蚬、带子、扇贝及青口等贝类如在有害藻华出现的水域觅食,含有这种藻类产生的毒素的机会较高 。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本港藻类 。
【再谈食物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资料来源: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
出现水域
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双鞭毛藻一向主要在北美洲、欧洲及日本附近的水域,但在亚洲出现的情况日多 。现时,这种藻类亦见于中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等其他地区 。至于中国内地,浙江、福建、广东多省亦发现其踪影 。各国当局已在其水域推行红潮/有害藻华监察及管理计划 。在本港,渔护署亦已设立红潮管理框架制度,务求减少红潮/有害藻华可能对本港海鱼养殖活动及市民健康的影响 。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布
受污染贝类不同部位组织积聚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不一,视乎贝类的品种及种类而定 。就某些种类的带子及扇贝而言,有报告指内脏积聚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最高,而闭壳肌则最低 。以往一些研究发现,扇贝的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较闭壳肌高出约30倍,而生殖腺等其他部位所含的毒素亦高于闭壳肌 。
烹煮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
早前一项本港研究指,约有半数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会在蒸煮过程中由扇贝的组织(内脏、鳃、套膜及闭壳肌)流到烹煮的汁液中,但生殖腺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没有明显流失 。一般而言,引致麻痹性贝类中毒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是进食带子或扇贝的内脏,其次是进食生殖腺及烹煮的汁液 。
新鲜带子的内部构造(资料来源:卫生防护中心)
注意要点 :
1. 带子及扇贝内脏积聚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通常最高,而闭壳肌的含量则最低 。
2. 引致麻痹性贝类中毒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是进食带子或扇贝的内脏,其次是进食生殖腺及烹煮的汁液 。
各地情况
不同地区的麻痹性贝类中毒个案出现情况均有分别 。在欧洲及南非,五月至十一月会出现较多麻痹性贝类中毒个案,但北美洲则在七月至九月会有较多呈报个案 。贝类品种、双鞭毛藻种类及气候和环境条件(例如盐度、温度、营养素及阳光)都是关键因素 。
本港情况
本港不时发生零星的麻痹性贝类中毒个案 。卫生防护中心早前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六年间,本港共有69宗怀疑贝类中毒呈报个案,受影响人数共145人,并发现五月至六月有较多呈报个案(《传染病直击》第4卷第13期(只备英文版)) 。近年,本港发生的怀疑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大部分与进食贝类(尤其是带子或扇贝)有关 。最新的中毒事件在今年五月中呈报(《传染病直击》第7卷第11期(只备英文版)),涉及14个组羣共28人,患者是因进食带子的内脏或生殖腺而出现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