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三证诊治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4月19日
□ 王席华 甘肃省皋兰县中堡社区卫生院 祁琴 甘肃省和政疗养院
慢性盆腔炎是内生殖器的子宫、输卵管、卵巢发生炎症而渐渐蔓延到盆腔结缔组织的一种病变,在妇科疾患的范围内是比较常见而难根治的一种疾病 。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在症状方面一般没有发烧或剧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往往病人自觉腹部隐痛或阵痛,尤其在经期前后,感到腹部胀痛,有的有腰腿痛、白带异常或月经不规则,甚至闭经及出血等 。而且大多数人因此而患不孕症及其他兼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月经不规则或痛经,而调经也就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雷磊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和治疗,必须结合脉象及其他症状来综合分析,以审其病在脏、在腑,还是在气、在血或经络,以及八纲之所属 。笔者认为,该病主要可分为实热证、虚寒证和虚热证三大类型:
实热证
多由于气血郁结瘀滞、壅塞不畅所致,壅阻则不通而成实,郁结则不行而化热,常因肝郁有热、脾湿胃阻,及气血瘀滞或血热等 。其病大多数在于肝脾,而尤偏重于肝 。其中又有气结、血结、湿结、瘀结、热结之不同 。
肝主藏血,肝病热则血亦沸腾,故月经先期而行,经量多,或经量虽不多而经期延长,淋漓如漏,经色红,热甚则深红紫黑,热结即成块,这是血热有余之征 。
脾主湿,脾病不运而湿阻,则腹中满痛,胸脘胀闷,气塞不舒,身重而痛,口虽渴而不思饮,或虽饮而不多 。又脾胃相为表里,脾病影响及胃,如胃热而实,则脘腹胀满而拒按,因热而口渴引饮,喜冷饮食,大便干或秘结不通,尿频数,短赤或呈深黄色 。脾胃之湿热下注,则尿液混浊或前阴红痛,或带下呈黄色,黏稠腥臭,个别尚有粉红色的分泌物,似赤带状 。月经量多,色紫红,或经期延长,断续无定,脉象多现滑数实大,或有濡者 。舌苔多呈淡黄或黄腻 。如脾为肝气所犯,则现嗳气呕吐酸水,或胸胁少腹窜痛等,脉象必兼弦 。个别表现身重嗜眠、倦怠无力等脾阳虚征象,实则非虚,而是因热伤气,气伤则弱,故而倦怠无力嗜眠,或脾湿不运,湿阻故而身重 。
治则:以通畅调达、清热除壅为要 。一般多用舒肝理气、清肝理脾、平肝和气、活血通络、清热败毒、活血化瘀、除湿止痛等法 。
方药:常以舒肝丸、逍遥丸、香附丸、保和丸、越鞠丸,以及四物、四君子汤等方,与理血调气清热等药,随证选用,并随气结、血结、瘀结、湿结、热结等不同病情而随症加减 。
虚热证
虚证有内热者为阴虚 。在临床上,阴虚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或经乱而频,或经期延长,甚至崩漏 。《内经》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又说:“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由此可见,崩症是由于阴虚伤络所致 。阴虚热而伤络,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不循经而妄行,以致崩漏或经频量多 。经色多为鲜红或淡粉,红为热证,淡则为虚 。在自觉症状方面,多现经后腹痛而喜按的虚痛现象,有的虽有经行腹痛,经色红而有块,经行后痛即渐减,这是气滞血凝、虚中夹实之故 。有的经色黑而似有寒,其实是热极似水之象 。有的手足心发烧,心中烦热,这是肝虚血燥;亦有阴虚阳亢或虚阳上越者,则呈现头晕心悸、眼花耳鸣 。
虚热证的脉象多为沉细短涩而滑数,或兼弦象,或呈微弱 。沉在里在下,细为阴虚,短为肾气不足,涩为血枯之象,滑数为有热,弦主肝病,如兼微弱者,则又为气血两虚 。舌苔多黄霉,或薄白,或薄黄,或黄腻等,有的是中裂而花,或光剥无苔,舌质多红绛 。黄为有热,霉为脏虚 。脾胃病则腻,兼表证则薄白 。苔剥或裂,及舌质红绛是阴虚之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