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复发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 二 )


②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可相互粘连形成炎性包块,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贯通,液体渗出而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也可由输卵管卵巢积脓液吸收而转为积水而成 。
(7)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炎症蔓延至宫底韧带处,使纤维组织增厚,变硬 。即可产生慢性疼痛,又使病程延绵反复发作 。若蔓延范围广,可使子宫固定,宫旁组织增厚,妇查时有压痛感 。
(8)骶骼关节炎
PID发生骶骼关节炎者较为常见,造成腰骶部疼痛,可有68%发生此症,常于宫颈炎并存 。
(9)肝周围炎
肝周围炎的发生并不常见,但发生则病情严重 。一般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少数为沙眼衣原体 。病原体从输卵管扩散,沿结肠沟上升而达到膈下,发生腹膜炎和肝包膜炎 。出现高热上腹疼痛、右季肋部痛和莫菲氏征阳性,疼痛向肩部、臂内侧放射如同胆囊眼(易误诊) 。腹腔镜可发现在肝表面和周围组织之间有典型的“提琴弦”样粘连 。
二、关于盆腔炎(PID)诊疗的相关问题
由于PID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而且不容易采集,其症状、体征轻重不一,因人而异,使其诊断不易明确,导致这类疾病在诊疗上不规范 。
1、PID流行病学
PID在世界总发病率尚不清楚,各地发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且高低不同 。如瑞典1996年报道PID的发病率为0.4%,挪威1990—2000年PID报道为3.5% 。我国虽然是PID发病大国,但目前却没有PID的完整流行病学资料 。
2、PID病原学
PID的致病原目前普遍认为是从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所致 。主要是由3类微生物引起:
⑴性传播感染(STI)的致病微生物;
⑵致病性需氧菌感染;
⑶致病性厌氧菌感染 。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PID是一种育龄女性多见的混合型感染的盆腔炎性疾病,通常分为外源性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并且往往是两者同时存在 。外源性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支原体有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解脲支原体三种,在外源性病原体的性传播感染(STI)中,主要致病微生物是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 。内源性病原体则为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致病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 。可以仅为需氧菌感染或仅为厌氧菌感染,但通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多见 。
3、PID诊断学
由于PID的临床表现各异,其诊断通常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而定 。已婚生育期妇女(或称性活跃期妇女)及有性传播感染危险者,通常按照最低诊断标准、附加标准、特异标准等来综合性诊断 。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协作组在制定《中国PID诊治规范》时,制订了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进行PID诊疗流程和按照下腹痛病征处理的方法进行PID的治疗方案 。即按病征处理流程来进行PID的分层诊疗方案 。
⑴最低诊断标准(minimum criterid):若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一项,且同时由泌尿生殖道症状,应考虑PID的诊断,从而根据患者的性传播感染(STI)危险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
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压痛
如果患者有小腹痛,而没有其他引起小腹痛的疾病存在,患者为性活跃期女性或STI的高危人群,可以根据以上最低诊断标准开始应用抗生素治疗 。但要注意的问题是,只单纯依靠最低标准可能会导致诊断敏感性下降 。理想的诊断标准是既要敏感性高,还可发现轻微病例,又要特异性强,从而避免非炎性患者应用抗生素,尤其是慢性盆腔疼痛 。
⑵附加标准(Additional criteria):为提高最低标准的特异性,需参考以下附加标准进行详细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