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一部《燕食记》,一道腌笃鲜( 三 )


钱江晚报:您个人对“匠人精神”抱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 您认为是“守常”为主 , 还是“创新”为主?
葛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匠人 。 我们常感叹“匠”的式微 。 其实挽歌往往由局外人所唱 。 现在新的东西 , 将来必然成为旧的 。 新陈代谢 , 不见得是坏事 , 对于一个行业而言 , 可能会产生更为有生命力的变体 。
我和这些匠人师傅接触下来 , 发现他们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悲观 。 因为手艺更多是出于“揾食”(粤语 , 讨生活)的需要 , 并无很大的行业传承的压力 。 这其实也在呼应“民艺”的理念 , 在“致用”的过程中传承与发展 。 这是青年一代产生心理认同感的方向 , 也是在当代得以传递的可能 。
《燕食记》实际上一直在讲承传 。 其中五举的徒弟露露 , 承传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挑战的意味 。 书中写到本帮菜青鱼汤卷 , 汤卷那个发色就是要白汤 。 露露不按牌理出牌 , 加了椰奶 。 后来露露说 , 为什么泰国的冬阴功可以加椰奶 , 马来西亚的叻沙也可以加 , 只有你们的这个本帮菜不能加?对于传统与规矩 , 露露更为辩证地给出了回应 , 从另辟蹊径的角度检视我们的传统 , 检视在当代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