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出版

本文转自:新华网
近日 , 由北京大学药学院艾铁民教授牵头全国32家单位、近120名专家团队编著的《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正式出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院士在该书《序言》中指出 , 本志的出版为读者严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 为中药国际标准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 并成为中药药政监督管理 , 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及国际贸易重要的参考书 , 为中医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
艾铁民介绍 , 《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收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植物来源品种542种 。 每个品种均包括中称、拼音名称、拉丁名、来源、原植物、性状、功能主治项 , 每个品种均附原植物和药材图片 , 方便读者获取植物药基源、产地、鉴别和直观的影像数据 , 更准确理解和执行《中国药典》 , 从生产源头及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
《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出版
文章图片
艾铁民表示 , 这部著作不仅吸取以往同类著作编写的长处 , 还有几大创新点:
《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出版】一是物种的可追朔性 。 在物种文献的引证上借鉴了《中国植物志》(于世界上重要植物志类同)作法 , 首引物种的原文献 , 次引在《中国植物志》的出处 , 后引在中国药典的首次收入的版次和页数 , 这就保证该药用物种的在生物学上可追朔性 。
二是命名的唯一性 。 科学上命名原则是保证名称的唯一性 , 一物一名 , 一名一物 。 中药复杂性主要原因在于一种药材有多种基源的情况 , 因给出多个带修饰语的中文名在临床上是行不通的 。 因此 , 本志对多基源的药材按基源不同分别给出拉丁药材名 , 总计涉及到大黄等114种多基源中药材 。 其他个别命名的药材名也做了相应修订 , 例如真菌子实体药材命名添加药用部位拉丁名 。
三是命名要符合拉丁语法 。 拉丁文中被修饰的主词一般放在前面 , 修饰词变第二格放在后面 。 就药材命名来说就是药用部位应放在前面 , 修饰它的学名变第二格放在后面 。 如金钗石斛CaulisDendrobiinobilis就将主词茎(药用部位)Caulis放在前面 , 学名变二格Dendrobiinobilis放在后面 。
四是关于学名的字体 。 《中国植物志》的中文版和英文版 , 世界上各大重要植物志的植物学名的正名规范用的都是黑正体 , 命名者用的是白正体 , 所列文献中的斜体学名为该种的拉丁异名 , 这样既能和西文相区别 , 也能使学名的正名和异名相区分 , 对于学术上确切性是非常必要的 。
艾铁民表示 , 本书不是药典 , 只是学习和应用药典时的参考书 。 本书为了中药材的科学命名做了些探讨和尝试 , 目的是使命名更加严谨 。 (付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