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 100 亿保肝药,到底有没有用?( 四 )


2015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明确提到 , 「在抗结核等药物性肝损(DILI)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治疗中 , 目前也无确切证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可减少DILI的发生」 , 因此「不推荐预防性用保肝药来减少DILI的发生」 。
这一段的引用文献是一篇2015年发表于JournalofGastroenterolandHepatol的研究 , 研究人员对中国4488例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进行追踪 , 并定期监测肝酶 。 结果显示 , 行过6~9个月的随访 , 2752名(63.9%)患者预防性服用保肝药 , 包括护肝片、水飞蓟素等药物 。 2144名(77.9%)患者服用这些药物超过6个月 。
最终 , 预防性使用组的69名(2.4%)患者出现了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伤 , 这个数据在参考组中是37名(2.5%) , 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 。
另一项研究统计了256例结核患者 , 其中62人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 , 其余患者被分为水飞蓟宾组(n=85)和双环醇组(n=109) , 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的保肝药 。 结果显示 , 3组治疗2、4、8周末DIL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8周内水飞蓟宾组、双环醇组、对照组DILI总发生率分别为15.29%(13/85)、15.60%(17/109)和22.58%(14/62) , 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一年吃掉 100 亿保肝药,到底有没有用?
文章图片
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截图
更新的2019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则提到 , 「建议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基于预防性保肝治疗 。 有研究结果显示 , 预防性保肝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 但对于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常规基于预防性保肝治疗是否能减少ATB-DILI的发生 , 目前尚缺乏充足证据 。 」
而这一段引用了两篇文献 , 其中一篇是来自《中国防痨杂志》的对水飞蓟宾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 , 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 , 纳入568例初治、无肝损伤易感因素的肺结核患者 , 其中观察组277例 , 对照组291例 , 后者在同等抗结核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 。
结果发现 , 在治疗的2、4、8周末 , 两组患者在各治疗时段的肝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研究结论认为 , 在无肝损伤易感因素人群中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意义不大 , 但可能会降低抗结核药物的停药率 ,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抗结核治疗疗效 。
另一篇同样发表于JournalofGastroenterolandHepatol , 对183例实验组进行抗结核+水飞蓟素治疗 , 另外187例对照组进行抗结核+维生素C片治疗 , 结果发现 , 水飞蓟素在降低肝损伤风险方面未发现显著预防作用 , 而更糟糕的是 , 研究人员还额外发现了由保肝药引起肝损伤的潜在风险 。
某肝病领域专家指出 , 整体来看 , 保肝药预防性使用的循证证据是有限的 。 「我们并不主张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盲目对所有病人预防性使用保肝药」
但该专家同时提到 , 也有一些情况在临床值得被特殊考虑 。 「比如结核病人或者肿瘤病人 , 第一次用药后曾经出现过比较严重的肝损伤 , 但对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又没有更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 那么从治疗原发疾病的角度第二次再要去用相同的药物时 , 再次出现肝损伤的风险较高 , 可以考虑预防性用一些保肝药 , 这种情况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 」
「另外 , 关于预防用药 , 有一种情况是有证据支持的 。 那就是针对有乙肝携带或感染背景的病人 , 如果病人需要用一些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比较高的药物时 , 比如治疗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的激素等 , 应该预防使用抗病毒药 。 」该专家补充道 , 「但此时预防用的是抗病毒药 , 而不是保肝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