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社恐、天花板 社交名词这么多终极奥秘是什么
“社恐”“天花板”“牛杂症”……社交名词这么多 , 终极奥秘是什么
最近 , 关于社交的名词标签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 从我们的老朋友“社交恐惧症” , 到新出现的“社交牛×症”“社交牛杂症”“社交天花板”等 , 都让网上冲浪的人猝不及防: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我是哪一种?这些“症”都是病吗?该怎么“治”?
日常“社恐”不是病 , 降低关注莫紧张
在街上遇见不太熟的朋友不敢打招呼 , 坐电梯遇见同事会假装玩手机 , 最害怕的事情是当众演讲 , 觉得被人看着时会脸红心跳甚至发抖……这些都被网友称为“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
不过别太担心 , 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社恐” , 跟心理学上所说的“病”还差得远 。 心理学上确实有一个“社交焦虑障碍”(也称为“社交恐怖症”) , 但是 , 它的诊断标准除了回避社交、因社交害怕或焦虑等表现 , 还有“这种害怕焦虑引起临床痛苦、引起了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的损害” 。 大部分称自己“社恐”的人 , 其实总是一边焦虑、一边克服着 , 正常的工作、生活都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
我们平时在社交中的紧张和焦虑 , 绝大部分都是正常反应 , 因为面对压力时 , 身体会帮我们调动资源、兴奋起来 , 让我们当众演讲时精神头更足、声音更大 , 等等 。 如果我们只把这些反应解读为“我准备好了”“我好激动” , 就不会觉得那么焦虑;而如果把这些反应解读为紧张的表现 , 一直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怎么办 , 就会“社恐”了 。
值得庆幸的是 , 我们的担心大部分时候都是“想多了” 。 心理学上有一个“聚光灯效应” , 指的是我们总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关注程度 。 其实 , 那些我们“社恐”时担心的事 , 那些让我们睡觉前脚趾还会尴尬到抠出三室一厅的事情 , 别人根本没那么在意和记得 。 懂得在认知上降低别人对自己关注的人 , 就不会那么“社恐”了 。
【终极|社恐、天花板 社交名词这么多终极奥秘是什么】“社交牛杂”是常态 , 都是多面对他人
“社交牛杂症”是一个新词 , 自称自己有“牛杂症”的人 , 时而“社恐” , 时而“社牛” 。 比如 , 有的人平时蔫了吧唧 , 一跟朋友在一起就“人来疯”;有的小孩平时在家当混世魔王 , 一见了亲戚就安静如鸡;这些都被当代网友戏称为“社交牛杂症” 。
但心理医师知道这个词后会觉得 , 这才是我们的常态呀 , 谁不是在熟人朋友面前疯疯癫癫 , 像个不懂事的小孩 , 在领导长辈面前唯唯诺诺 , 做个谨慎的成年人呢?把它称之为“症”就大可不必了 。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 ,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父母自我状态 , 也就是像父母的角色一样 , 起到警醒和规范的作用;成人自我状态 , 对现实状况作出判断 , 并且选择我们认为较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儿童自我状态 , 保存着小时候的思想、感觉和行动 , 即使我们长大了 , 仍会以过去经验的方式来反应 , 受到批评时流泪 , 被拒绝时撒泼 , 还有时不时地任性贪玩 , 这些小孩似的应对方式都是儿童自我状态的体现 。 平时 , 我们以成人状态示人 , 但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时 , 就可以放下防备 , 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 ,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
“天花板”未必褒义 , 都舒适才是奥义
“社交天花板”也是火了不久的词 , 如果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这个词 , 你会看到有的人在星巴克旁若无人地吃煎饼 , 还大喊“童年的味道”;有的人边吃西瓜 , 边在“军训方针”的背景板前面大摇大摆……仿佛他们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 他们的世界不存在“影响别人”这个词 。
- 免疫|1碗抗癌汤消炎、抗氧化、强免疫!利用大白菜、菇类快速搞定
- 隔离|如何帮治疗、隔离中的孩子做好心理调适?专家给出建议
- 晚餐与寿命有关吗?怎么吃、吃多少,今天一次性说清楚
- 国人历来重视精神对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心平气和,有益健康的“良药”
- 橙子是高血脂的发物吗?滋养血管,牢记“三吃、四不吃”
- 腊肠、腊肉|腊肠和腊肉一样,有2种处理方法,就是蒸、煮,哪种才好吃呢?
- 解读|《浙江省医院门诊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 深圳|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例:深圳2例、珠海5例、中山1例、梅州1例
- 脊柱|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康复科携手让26岁瘫痪小伙再行走
- 孩子春节最爱的“香蠕菜”,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