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源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二 )


拥有“中国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第一人”之称的吕厚山教授 , 曾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骨关节科创始人 。 利用国际先进的人工关节技术并大胆创新 , 吕厚山团队为众多严重风湿病关节畸形患者完成了关节置换术 , 解除了他们的病痛;吕厚山团队还突破了高度屈膝畸形超过60°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忌 , 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牛皮癣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狼疮性关节炎及夏科氏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
“其实 , 吕老师引进人工膝关节之初 , 也曾遭受了很多质疑 , 但‘要为病人着想 , 要实实在在地去解决病人痛苦’的信念 , 让吕老师坚持了下来 。 也正是这份坚持 , 最终让他和中国的骨科医生一道推动了我国的人工关节外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 ”
现在 , 接力棒传到了关振鹏这一代 , 而他瞄准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是单髁置换术 。 “但一个好大夫只成功照搬别人的技术显然是不够的 , 如何在引进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 才是吕教授所希冀我们的 。 ”手握时代“接力棒” , 关振鹏也在带领团队积极创新 。
比如 , 通过对近万例手术患者的研究 , 关振鹏的团队发现 , 旋转力线的改变是膝关节炎的重要诱因 , 而早期对异常力线进行干预 , 或许就能够改变患者晚年需进行关节置换术的命运 。
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源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其实 , 所有的这些创新 , 都根源于一个医生最朴素的愿望——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 正如吕厚山教授常教导的我们要有‘爱伤观念’ , 即要像爱护伤员一样去体察病人的痛苦 , 而不是‘只把医生当职业 , 把病人当机器’ 。 只有实现与患者共情 , 才能发自内心迸发去解决病患疾苦的主动 。 ”关振鹏有感而发地说 。
做医生不仅要磨炼技术 , 还要修炼仁心
这种去解决病患疾苦的主动 , 还跟关振鹏的家世有关 。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 , 祖上是中医 , 父母退休前则分别是一家地市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 。
“小时候 , 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锦旗 , 那是属于父亲母亲的工作勋章 。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 跟母亲一起走在大街上 , 经常会有小朋友被家长领过来热情地打招呼 , 我至今也难以忘记那些瞬间母亲脸上闪耀着的自豪和神气 。 父亲每年有1~2个月的职业假 , 假期时他经常下乡去援助 , 年幼无人照顾的我就时常跟随父亲一起住在乡下的医院里 。 我看到父亲依靠祖辈传下来的中医技术 , 治好了一个又一个腰腿疼、颈椎病等慢性病的村民 , 甚至还要在危急状态下打着手电筒为农妇接生 。 ”这些经历 , 让关振鹏早早体会了“被病人需要的感觉” , 并在幼年时期 , 立志成长为一名像父母一样受人尊敬的医生 。
医生的成长是漫长而辛苦的过程 , 不仅要磨炼技术 , 还要修炼仁心 。
“比如医生要实施单髁置换术 , 其实所需要的学习曲线远比全膝关节置换术长 。 我们做单髁置换术的医生 , 也都是在熟练操作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上 , 才探索单髁置换术的 。 但每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实施过程中 , 看到由于技术陈旧而导致患者部分基本没有损伤的软骨和韧带被切掉 , 作为医生 , 我们的心情都复杂而沉重 。 我们甚至可能比病人都更想知道和尝试创新的手术方法 , 来只切除患者坏掉的关节部分 。 ”这些来自医生的主动焦虑 , 也让关振鹏从病人那里收获了更多信任 。
信任 , 也增加了关振鹏主动创新的动力 。 直到今天 , 关振鹏依然非常想对他实施的第一例单髁置换术患者表达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