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对错唯从内心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如何度过生命最后一程
无问对错唯从内心】听听他们的选择
无问对错
唯从内心
无问对错唯从内心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无问对错唯从内心
文章图片
关于生前预嘱的介绍 , 老人们听得很认真
如何度过生命最后一程
听听他们的选择
无问对错
唯从内心
过去一个多月 , 93岁的刘勇(化名)反复打量《我的五个愿望》 。 这份资料上排满六页明细 , 以此 , 他一边设想自己的临终时刻 , 一边认真地用铅笔勾选出自己的选择 。
有些问题 , 他几乎不假思索 , 比如:我不要任何增加痛苦的治疗和检查;当我处于不可逆转的昏迷状态或持续植物状态时 , 我不要生命支持治疗 。
也有些问题难倒了他 。 他还没想清楚 , 自己该放弃哪些生命支持治疗:呼吸机?喂食管?还是心肺复苏术?
12年前 , 刘勇已经和死亡较量过一场 。 在经历十余次放疗的漫长痛苦后 , 他一度打败了在肾脏和膀胱蔓延的癌细胞 。 他为此牺牲了一个肾 , 而身体仍每况愈下 。
“那时 , 没有给我选择 。 ”刘勇说 , 现在 , 他要为死亡做好准备 , 让自己决定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
如果“被活着”这种长寿是种折磨
退休前 , 刘勇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 2016年 , 他和老伴抱着旅游的心态来杭州 , 从此在这座陌生的江南城市安顿下来 。 他举家从北京搬到杭州良渚随园嘉树小区 。 这是一座养老社区 , 住在这里的 , 几乎都是像他一样的中老年人 。
也是在这里 , 刘勇接连参加了两场关于生前预嘱的讲座 。 第一次听 , 他似懂非懂 , 特意向主讲人要来生前预嘱的文本进行研究 , 还在小区的老年朋友间扩散了一圈;第二次听 , 他再次确信 , 自己需要它——“社会进步了 , 这一次听医生说 , 深圳已经立法了 。 ”
刘勇感叹 , “以前 , 我只知道要走法律程序签署遗嘱 , 处理自己的身后事;没想到 , 还有办法决定自己的临终选择 。 ”
他有个亲戚和自己同龄 , 在ICU病房已经躺了四五年 。 “他也得了癌症 , 植物人状态 , 浑身插满管子 。 家属们都很痛苦 。 但出于亲情、出于道德、出于各种原因 , 谁也不愿意开口去说一句 , ‘算了吧’ 。 ”顿了顿 , 他又补充道 , “他的老伴还是一位医护人员 , 她都下不了这个决心 。 而他本人已经没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 ”
刘勇说 , 不希望自己的“那一天”到来时 , 也将自己和家人置于相似的为难处境 , “那是‘被活着’ , 这种长寿是种折磨 。 ”
他和女儿女婿聊过几次自己的打算 , “等到了那天 , 我不要插管 。 ”直到生前预嘱闯入他的生活 , 刘勇开始意识到 , 自己还可以为临终做更多选择 , 比如 , 拒绝疼痛 。
46岁作出选择加入安宁疗护团队
对于生前预嘱 , 即便摆在医护工作者面前 , 也会同样陷入纠结 。
两年前 , 杭州一家三甲医院疼痛科女医生夏天(化名) , 在46岁时填好了自己的生前预嘱 。 她不要疼痛和任何形式的痛苦 , 但对于要不要放弃一些生命支持治疗 , 夏天至今仍在犹豫 。
她的选择和病人息息相关 。 2016年 , 夏天帮助了一位癌症中晚期的七旬奶奶 。 那位奶奶拥有一定的资源 , 能请到国内最好的专家治疗 , 使用最好的药物 , 但老人都拒绝了 。 “癌细胞已经在她全身转移 , 对抗性治疗也许只能延缓生命 , 无法使她康复 , 在此过程中痛苦肯定增加 。 ”夏天记得 , 老人说不想刻意延长生命 , 只希望医生帮助她在生存期减轻痛苦 , “她接受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 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