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医生父亲嘱咐儿子:先做人后行医,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二 )


其实下一代完全可以超越我们 。 我经常跟年轻人说 , 我们是在学科薄弱基础上开拓了乳腺专科1.0 , 当时研读的是国际最顶级专家的研究 。 到了2010年以后 , 我们把欧洲的技术带回来 , 进入了2.0水平 。 最近这10年 , 我的学生们已经在研究技术3.0、4.0乃至5.0的突破 。 我们给后人铺路 , 让他们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
疫情期间 , 我们会遇到患者求助 , 其中70%-80%的病人来自广州市外 。 我记得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有患者很焦虑地跟我说 , 他来不了广州 , 做不了化疗 。 当时 , 我就叮嘱他去药房买特定的药 , 把病情稍微控制住了 。 也有病人化疗到一半 , 但身处疫区无法继续 , 我们只好采取灵活的措施帮助他们延缓病情 , 想尽办法为病人治疗 。
医生不但技术要好 , 态度也要好 。 我们一直遵循病人至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 但是医院总是挤满了人 , 工作繁忙 , 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 我也希望言行一致 , 先做人后行医 , 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
现在乳腺癌发生率越来越高 , 并且越来越年轻化 , 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着手去做 。 除了手术 , 术后的康复也值得深入研究 , 我希望将来把这个专业做精做细 , 搭建更多好的平台为病人服务 。
50后医生父亲嘱咐儿子:先做人后行医,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文章图片
苏安
【苏安(儿子)口述】
“只要病人认可我是一位好医生 , 我就满足了”
父亲求学从医的经历 , 对我触动挺大的 。 他本来是护士出身 , 但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 , 后来成为了医生、教授 。 早年父亲读大学时 , “工农兵学员”原则上不能留校的 , 但父亲还是咬着牙坚持 , 最后在全年级580人中争取到了唯一的留校外科名额 。
最让我感慨的是 , 父亲创办了乳腺专科 。 他独具慧眼 , 能从这么多专业中发现乳腺专科的发展前景 , 我觉得非常有前瞻性 。 记得他曾经说过 , 这个科最开始只有4张床位 , 他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 一步步把它建设成如今享誉国内外的乳腺肿瘤医学部 , 非常了不起 。
我的外公是外科医生 , 外婆是检验科医生 , 母亲没有走临床医生这条路 , 当了医学编辑 。 小时候 , 我生病几乎不用去医院 , 很多都是在家里就能解决掉 。 有一次 , 我烫伤了脚 , 挺严重的 , 父亲就直接用医疗器具帮我处理了 。
父亲今年67岁 , 但从来没有听他提到过退休的想法 , 他很热衷于工作 。 别人退休就是为了享受人生 , 但他觉得工作就是享受人生了 , 没必要等到退休 。 他思维很活跃 , 头脑灵活聪明 , 对前沿研究的“嗅觉”很敏锐 , 从当初的建设乳腺科 , 到发展新技术、开辟新领域等等 , 他都走在了学科的前沿 。 父亲会不断蹦出很多新想法 , 拒绝守旧 , 接受新鲜的事物 , 总是在创新进步 。 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一点 。
其实我当初对于从医迷茫犹豫过 , 大学毕业后 , 我跟家人说想去做生意 。 这是我最大的一次叛逆 。 后来 , 父亲耐心建议我可以先到医院工作 , 先实践看看 。 一开始我对做医生其实有点抗拒 , 后面慢慢学到东西了 , 开始有了兴趣 , 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考了硕博连读 。
我慢慢觉得 , 医生这份职业能够带给我成就感 , 可能是因为懂的知识比以前多了 , 或者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一台手术了 , 或者因为自己能够帮病人治好病了 。
父亲教导我要先学会做人再行医 , 不能做违背自己意愿和良心的事情 ,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在工作上 , 我们会经常交流 。 当我遇到困惑 , 会咨询他 。 他侧重于临床 , 要求我多做科研 , 可能这是为了弥补他在科研方面的遗憾 。 他看到最新研究动向的论文 , 也会发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