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杨宝峰院士:我国寒地居民高血压防控要因“冷”制宜( 二 )


根据201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我国寒地省份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29.70%,非寒冷地区为26.30%。在北部边陲黑龙江,2015年,18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0.76%。这些调查数据提示,不同气候区高血压患病率是不同的,对高血压的诊治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温度,特别是南北方气候所致的高血压差异。
作为我国寒冷地区的代表城市之一,地处北纬45度的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是冰封期,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零下三十八九度。每年冬季气温降至零下19℃度以下时,本埠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上升,尤其是冠心病病人受低温寒冷的冲击最大。
分析比较寒冷与非寒冷地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除寒冷天气外,在9个高纬度省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甘油三酯、糖尿病、超重、肥胖与盐分摄入过量也均高于非寒冷地区。相比之下,寒冷地区居民蔬菜水果食用较少和体育锻炼不足的比例低于非寒冷地区。归因风险度分析显示,在我国寒地,48.86%的高血压患病与超重和肥胖有关,其余32.45%、9.78%、9.57%、6.97%分别和盐分摄入过量及糖尿病、饮酒、吸烟等诱因互有因果关系。
寒冷|杨宝峰院士:我国寒地居民高血压防控要因“冷”制宜
文章插图
依据国情,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尽管通过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防控经验,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但当前高血压流行趋势依然严峻,国内9个寒地省份“三低一高”的状况(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发病率高)持续加剧,医疗资源和技术严重分化,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大多数医院没有高血压专科,使高血压患者管理欠规范、碎片化,同时缺乏对高血压防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高血压防治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而从宏观角度看,如何才能构架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的高血压防治管理体系?杨宝峰教授建议:积极提倡和巩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模式;建立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高血压管理作用;加强卫生宣教,重视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在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等知识教育;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高血压专科。
同时,在寒地高血压防控策略上,杨院士建议设置国家慢性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寒冷地区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科研项目,揭示寒冷在高血压发病及进展中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遏制寒冷地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实现精准防控;加强寒冷地区高血压防治专业团队能力建设;将高血压防治纳入寒冷地区卫生扶贫项目。
最后,杨宝峰教授强调,在寒冷省份实施精准有效的高血压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寒地百姓身体健康,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