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患者需要什么样的肿瘤创新药?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王永文)“抗肿瘤药物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创新药|患者需要什么样的肿瘤创新药?】7月初,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下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此消息一经发布,迎来了医药相关股的连续下跌。医药股票市场迅速反应也引起了对国内创新药的广泛讨论。,患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肿瘤创新药?
市场几乎没有国产肿瘤创新药2018年7月,《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引起了人们对肿瘤患者用药困境的关注,其中,徐峥扮演的程勇就是现实中因代购印度仿制药而获刑的陆勇,在2002年被查出了慢粒白血病,当时医生给推荐用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抗癌药,这一盒售价23500元,两年花60多万,压力庞大,而他后续选择代购印度仿制药的背后是国内几乎无治疗肿瘤的国产创新药。
两个月后,由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呋喹替尼上市,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是当时中国首个上市的1.1类新药;同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首个国产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随着呋喹替尼、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等一批国产创新药的上市,陆勇等肿瘤患者面对的肿瘤用药才逐渐被化解,后续随着医保谈判等工作的推进,无论是国产抗癌药,还是进口抗癌药,价格大幅度下降,“格列卫”也从2万元降到几百元,患者用药负担大大减轻。
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不是无药可用,而是新药同质化研发扎堆而上。
肿瘤创新药同质化研发问题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在庞大的患者数字背后隐藏着庞大的肿瘤用药市场,同样,在国家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方面也在为肿瘤创新药释放新的利好。医药相关企业看到如此的行业利好,也纷纷投入新药研发,更多的资本也涌入医药行业,从第一款PD-1上市以来,仅仅三年,就有四个国产PD-1上市且均进入医保,而且,另有100多项PD-1/L1在上市路上
“做PD-1和PD-L1单抗的有87家,而声称自己有PD-1和PD-L1的就有将近180多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出台一些政策来给予纠正。除了PD-1/PD-L1,还有Claudin18.2,就那么一点胃癌和胰腺癌,没有多少病人。但是正在开发的、已经拿到批准的,和正在准备申报的将近18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曾在第三届全球前沿技术大会上做题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现状与挑战》的报告时表示,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警惕。
相关业内人士也向健康时报采访人员分析,像PD-1/PD-L1扎堆同质化研发的情况,不仅大量占用了参与临床实验的患者资源,也让逐渐涌入的资本沦为泡沫,同时让更高价值、源头创新药的相关研发拿不到资本,缺乏创新动力,找不到对患者疗效更好的创新药。
“2020年有接近80%的临床研究都属于创新药的临床研究,但这个“创新”是打引号的创新。他们都号称自己有中国专利,有国际专利。国际专利是真的国际专利,只不过在创新力方面,有的是改剂型,有的是改构,就在上面加一个键,其实疗效并没有提高。”李进在上述演讲中表示。
肿瘤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创新药?相对于《我不是药神》所面对的困境,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的新药可用,但更多的新药就像李进教授表示的一样,仅仅是“改构”式的创新,但放眼未来,如何在疗效上有突破性的提高,让患者有更好的获益,依旧是业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