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

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
文章图片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如何形成的?
《Lancet》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对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数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 , 显示2020年全球有近20亿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 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 ,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 。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 , 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1.正常内膜→内膜增厚→斑块形成
图源:站酷海洛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 , 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0.5mm以上 , 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的50% , 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1] 。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 , 临床上常通过测量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mm为正常;IMT在1.0~1.5mm为内-中膜增厚;IMT>1.5mm为斑块形成[2] 。
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
文章图片
表1.颈动脉内-中膜层(IMT)的厚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 , 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
动脉硬化早期 , 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 , 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 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oxLDL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 , 随着病程进展 , 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 , 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 , 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 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 。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 , 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 , 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 , 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 MMPs) , 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 , 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 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 。 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病 。
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剪应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中的生化危险因素、感染危险因素(如肺炎衣原体)[4] 。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
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 。
2000年 ,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更新斑块分型为I~VIII型 , 其中富脂质核(IV、V型)和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和(或)突入管腔的钙化结节(VI型)的复杂斑块为易损斑块[5] 。
易损斑块 , 指所有形成血栓倾向较大及容易快速进展的斑块 , 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等;与此相反 , 稳定的颈动脉斑块的特征是厚的纤维帽 , 不含丰富的脂质核 。
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
文章图片
表2.斑块的分类
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