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酷暑时节 , 要想不吹空调 , 不吃冰镇 , 是不是总感觉没有在过夏天?但是 , 正是因为这样 , 又容易出现内外两感 , 也就是外感于寒、内伤于湿 , 出现这样的病症或者不适症状 , 既不能用解决伤寒感冒之法 , 也不能轻易使用解暑祛湿之法 , 而需要采取一种特殊的治法 ,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表里双解 。 这种治法所用到的方剂有很多 , 不过在夏暑季节的话 , 却有一个千古名方 , 历代医家对它可谓是推崇备至 , 它就是香薷散 。
【炎热酷暑,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怎么办?一个奇效良方,用对效果好】香薷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一个方子 , 全方由“香薷去土一斤 , 白扁豆微炒半斤 , 厚朴去粗皮 , 姜汁炙熟半斤”三味中药组成 , 使用方法是 , 将这三味中药研为粗末 , 每次服用时 , 取药末三钱 , 水一盏 , 入酒一分 , 煎七分 , 去渣 , 水中沉冷 , 连吃二服 , 不拘时候 。 现代用法是 , 香薷10g , 白扁豆5g , 厚朴5g , 水煎时加入白酒少许同煎 。
香薷散具有“祛暑解表 , 化湿和中” , 主治阴暑 , 临床上常以“恶寒发热 , 头痛 , 身痛无汗 , 胸脘痞闷 , 或四肢倦怠 , 腹痛吐泻 , 舌苔白腻 , 脉浮” 。 在临床运用的时候 , 可以根据兼变证进行加减化裁 , 如果表邪较重 , 可加青蒿增强祛暑解表 , 兼见鼻塞流涕 , 可合葱豉汤来通阳解表;若兼内热 , 可加黄连清热;若湿盛于里 , 可加茯苓、甘草利湿和中;若湿热积滞较甚 , 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 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行气导滞、清热燥湿;如胸闷、腹胀、腹痛较甚 , 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化湿行气;素体脾虚 , 中气不足 , 可加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
香薷散的配伍 , 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全方以香薷为君药 , 主要起到解表祛暑的作用;以厚朴为臣药 , 主要起到行气散满、燥湿化滞的作用;以白扁豆为佐药 , 主要起到健脾和中、渗湿消暑的作用;以酒为使药 , 主要起到温通经脉、活血通阳、引导药力通达全身 。 全方以辛温表散与苦温燥湿、甘缓和中之药配伍 , 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证 , 又能化湿滞而和肠胃;全方诸药相配 , 共同起到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表里双解的作用 。
香薷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 , 临床用途那叫一个广泛 ,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吐利 , 心腹疼痛 , 霍乱气逆”等病症 , 都“悉能主之” 。 而这个各种原因 , 主要有“脏腑冷热不调 , 饮食不节” , 或者食用“腥鲙”、“生冷过度” , 或者“起居不节” , 或者“路卧湿地” , 或者“当风取凉” , 这样导致“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 , 脾胃得冷 , 不能消化水谷 , 致令真邪相干 , 肠胃虚弱” , 或者“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 。 尤其是对“霍乱气逆”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记载的十分详细 , 比如“有心痛而先吐者” , 或“腹痛而先利者” , 或“吐利俱发者” , 或“发热头痛 , 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 , 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 , 或“转筋拘急疼痛” , 或“但呕而无物出” , 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 , 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 。 可见 , 香薷散最初在《局方》“伤寒中暑”中所记载的药效可以说是比较广泛的 , 但是却最初并非专为中暑而设 。
自香薷饮问世以来 , 《本草纲目》记载 , “世医治暑病 , 以香薷饮为首药” 。 实际上 , 香薷散原本是为夏月乘凉饮冷 , 外感于寒 , 内伤于湿而设 , 并非治暑通剂 。 因此 ,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呼吁 , “治暑概用香薷饮 , 大谬” 。 而从《本草纲目》中的另一段记载(“今人不知暑伤元气 , 不拘有病无病 , 概用代茶 , 谓能辟暑 , 真痴人说梦也”)中可以看出 , 香薷散自《局方》后的几百年中 , 曾出现过大量的滥用和过用 , 所以 , 对于香薷散的应用 , 还是要对证用药 , 不可肆意滥用 。 那么 , 香薷散能解暑吗?自然是能的 , 毕竟君药香薷是“暑日表散之特药”(《中国医药汇海》) , 效有专长 , 所以解暑的作用是有的 , 不过只能用于内外两感的阴暑 , 而阳暑则不适宜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