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治” 治出乡村新面貌

本文转自:贵阳日报
农村“五治” 治出乡村新面貌
文章图片
生态宜居的大冲村 。
农村“五治” 治出乡村新面貌
文章图片
小坡村垃圾分类投放点 。
农村“五治”开展以来 , 清镇市深入贯彻落实贵阳贵安“强省会”行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五治”工作有关精神 , 坚持人民至上 , 把农村“五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开新局的首要任务 , 狠抓美丽乡村配套设施建设 , 通过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 , 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 治出乡村新面貌 。
亮点频出
美了乡村甜了老乡
“舒适的游玩体验在游客间口口相传 , 吸引更多人来到凹河村观光、垂钓、采摘、农事体验 。 ”清镇市流长乡凹河村村民张燕说 , 看到人气旺起来了 , 她也打算发展农家乐 , 用地道的农家饭菜吸引和留住游客 。
曾几何时 , 坐拥壮美峡谷风光的凹河村 , 却因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找不到加快发展的路子 , 村民只能望“河”兴叹 。
农村“五治”开展以后 , 凹河村通过房屋墙面、地面、顶面改造 , 配套改厕、改厨 , 美化庭院等措施 , 呈现出“花园寨”“画中村”的美丽风貌 。
“村里已开业两家农家乐、三家民宿 , 接下来 , 我们将继续做好‘五治’工作 , 依托绿水青山 , 打造沿湖观光步道 , 发展农家乐和民宿 , 还可以销售精品水果和农特产品 。 ”凹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家祥说 , 村里准备深挖旅游资源 , 推动凹河从“美丽环境”向“美好钱景”转变 , 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
全力做好农村“五治” , 已成清镇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红枫湖镇大冲村 , 村委会副主任林科忠带头成立湖畔第一支民间环保队 , 带领村民开展垃圾分类 , 以“治水”促“保湖” , 并招商引资盘活闲置农房建起高端民宿 , 实现“保湖”“富民”双赢 , 走出一条湖畔乡村的绿色发展道路;王庄乡小坡村 , 每户群众都收到了全新的垃圾桶 , 实现干、湿垃圾有区分 , 有害垃圾有去处 , 可回收垃圾有人回购 , “分类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红枫湖镇民乐村 , 通过推广“厌氧池+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艺“治厕” , 根据人口数量、厕所位置、用水实际等制定旱厕改造方案 , 人居环境大变样 , 该“治厕”方式也在其他村落得到推广;新店镇鸭池河村 , 推出“一元钱计划” , 由党员带头、群众自愿参与 , 根据个人意愿捐款1元、5元、10元不等 , 用于奖励在卫生评比中表现优异的“卫生示范户” , 评比中对存在滥办酒席、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的村民一票否决 。
清镇市以农村“五治”工作的开展为契机 , 着力解决一批农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 , 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 让农村生活环境更舒适、更宜居 。
科学推进
集思广益促成效
王庄乡小坡村在“治垃圾”时犯了难 , 尽管计划在每家每户都投放分类垃圾桶 , 但村里不少老人不识字 , 对“哪个桶装什么垃圾 , 多种垃圾怎么分类”很是头疼 。 对此 , 小坡村急群众之所急 , 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 并告知老人只用做好常规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区分 , 纸壳、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和电池、药品等有害垃圾则由专人回收处理 , 有效助力垃圾归类、减量 。 这是清镇市因地制宜“治垃圾”的一个体现 。
“五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 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 , 实施过程中更要因地制宜 。 “清镇市在制定农村‘五治’工作方案时 , 对标对表贵阳市有关要求 , 多次召开专题会 , 向广大干部群众征集意见建议 , 最终形成了1个总方案和5个子方案 , 为‘五治’工作开展做足指导 。 同时 , 建议大家在推进中结合实际 , 让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 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 ”清镇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晓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