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罕见病发病于儿童期,多学科诊疗治病也救命

本文转自:光明网
“目前 , 全球收录了7877种罕见病 , 其中5018种提供了发病时间——基本上7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了 。 ”在2021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 。 在我国 , 目前大约有1680万罕见病患者 , 其中基因遗传性的占80% , 儿童期就发病的占50%-75% , 甚至更高 , 出生后第一年就死亡的约35% , 平均诊断时间大概为5年 , 有药物治疗的仅有5% 。
对于一个有人口十几亿的大国来说 , 1680万患者数量并不多 。 但罕见病病情非常危重、高致残、高死亡、儿童期发病多见 , 患者生存质量非常差 , 同时 , 因为发病率极低 , 导致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认知非常有限 , 临床误诊率高 , 诊断非常困难 , 继而导致这些患者很难获得有效的、及时的治疗 。
70%罕见病发病于儿童期,多学科诊疗治病也救命
文章图片
近40%罕见病患儿被误诊过至少一次
“40%左右的罕见病患儿都曾被误诊过至少一次 , 从症状刚刚显现到最后确诊 , 可能需要经历5-10位医生 。 每年新增的罕见病患儿超过20万 , 一个患儿的不幸所产生的影响至少会波及6-7人 , 30%的罕见病儿童生命不会超过5岁 。 ”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说 。
刘薇希望找到解决儿童罕见病多层次问题的突破口 , 她期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认知、发现罕见病 , 并宣传随访;一级、二级医院能做到初级疑似转诊;三级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和网络的传报;顶层设计则由国家中心来负责 , 进行疑难症处置和中心共享 。
刘薇认为 , 具体来说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建设终端 , 开展社区罕见病情况调查 , 构建辖区内罕见病患儿的线上初级信息库;完成对罕见病患儿的日常基础护理 , 逐步改善罕见病患儿的生活环境;开展主题宣传 , 为罕见病患儿提供营养咨询等综合性的对症支持治疗 。
一级、二级医院应当逐步培养具有精细识别儿童罕见病能力的人才 , 他们熟练掌握罕见病的基础知识 , 能完成儿童罕见病的初级筛查工作 , 并做到疑似转诊 , 要知悉上级医院擅长诊疗的儿童罕见病 , 将疑诊的罕见病患儿精确地对接到上级医院 , 提高高危儿童的及时上转 。 县域龙头医院应当具备三级医院的罕见病诊疗能力 , 医生具备一定的罕见病紧急救治能力 , 能指导本区域的下级医疗机构完成罕见病患儿的日常健康干预 。 此外 , 医生应定期主动至上级医院学习罕见病诊疗规范和最新进展 , 能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培训 , 做好双向转诊的管理工作 。
对于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来说 , 更多的精力要放到确诊救治、多学科评估上 。 首要任务是诊断和治疗 , 制定个性化的相关管理策略 , 同时注重继续教育 , 能够组织相关的人才培养课程 , 重视科研分析 。 可拓展的空间还包括远程医疗、细化儿童罕见病诊疗与治疗的相关工作规范 , 制定参考方案、专家共识等 。
国家的罕见病中心要建立系统收集相关资料 , 出台政策建议和行业标准;在国内深耕的同时牵头进行国际前瞻性协作交流;关注人文关怀 , 搭建健康讲堂的平台;在教科书中增设罕见病章节和实习;引导相关的罕见病患儿在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获得相应的救助 。
“我们期待让罕见病患儿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 全生命周期得到照护 。 ”刘薇说 。
70%罕见病发病于儿童期,多学科诊疗治病也救命】多学科诊治儿童罕见病
“建立罕见病综合诊疗体系对医院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 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立性 。 同时 , 在一定诊断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专家共识 , 如果研究深入还有科研成果和转化产生 。 ”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