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深圳首次入法,专家:生命需要体面的结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石梦竹实习采访人员刘静怡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看来 , 深圳将生前预嘱立法 , 起到了规范现行安宁疗护并使其真正在法律层面落地的效果 , 会在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和影响作用 。
生前预嘱深圳首次入法,专家:生命需要体面的结局】即将于2023年1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 , 其中第七十八条规定:如果患者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 , 医院要尊重其意愿 。 由此 , 深圳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
在深圳 , 每逢空闲 , 快到退休年龄的安宁疗护志愿者杨涛(化名)就会套上红色的马甲 , 跟同伴一起到社区或医院 , 将下班之后的夜晚和周末消耗在病榻前 。 “和他们聊天 , 帮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 或者一句话都不说 , 只是默默倾听老人们的声音 。 ”杨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 , 过去20多年 , 他陪伴在很多陌生的老人身边 , 帮他们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
生前预嘱深圳首次入法,专家:生命需要体面的结局
文章图片
路桂军在与患者和家属交流病情 。 受访者供图 。
他们想要的 , 不过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多年之前 , 杨涛的父亲确诊肺癌 , 在生命最后的一年多里 , 躺在病房中的父亲饱受折磨 。 病痛被杨涛一一看在眼里:“呼吸困难 , 全身疼痛 , 连骨头都在痛 。 ”在确定已经将近生命的尽头之后 , 杨涛带父亲回了家 。
他不知道自己能为父亲做点什么 , 但心里却种下一颗种子 。 “父亲临终时太难受了 , 我不想让我的母亲也这样离去 。 ”杨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 , 从那时起 , 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临终关怀 。 成为志愿者之后 , 杨涛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 , 他发现父亲的痛苦并不是个例 , 反而非常普遍 。
生前预嘱深圳首次入法,专家:生命需要体面的结局
文章图片
志愿者团队在陪伴患者 。 受访者供图 。
在生命无法挽救的末期 , 许多病人往往只能在ICU中度过 。 “躺几个月的都有 , 身上插满了管子 , 靠呼吸机、插着胃管活着 , 加上肉体的病痛 , 非常折磨 。 ”杨涛说 。
《医疗条例(修订)》对尊重患者医疗自主权进行了制度创新 , 在全国率先立法要求医疗机构尊重患者的生前意愿: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要求 , 收到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提供具备规定条件的生前预嘱后 , 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 , 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治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 , 在临终医疗过程中 , 很多家属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患者内心真正的需要 , 许多医务人员也会在患者和家属有意见冲突的情况下 , 尽量不放弃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 。 患者有时在一些过度抢救过程中十分痛苦 , 也只能被动忍受 , 直到生命结束 。 在面对这些即将或已经步入生命末期的患者时 , 往往更能明白 , 比起生命的长度 , 他们想要的 , 不过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
路桂军依然记得 ,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病房 , 一位七十多岁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拉着路桂军的手 , 娓娓倾诉自己对身后事的看法 , 不断恶化的疾病和后续的治疗逐渐让这位患者变得面容憔悴、身形消瘦 , 但从这位患者的面庞上 , 依稀能看出她曾经是个美丽并且十分热爱生活的人 。
“患了恶性肿瘤后 , 这位患者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 终日依靠别人的照顾维系生命 , 这让她对生活失去了活下去的尊严 , 而家属的一再坚持 , 也成为她最后的牵绊” 。 路桂军说 。 这位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 , 最终也在路桂军的帮助下与家属达成共识 , 并签署了预嘱决策 , 选择让自己人生的“谢幕”更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