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 。 截至2021年底 , 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700多家 。 随之而来的是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 , 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
●患者“嘴里出现很多白色的皮 , 喝水都疼” , 在线问诊多位医生却得到了不同的诊断结果:有的认为是“舌炎引起口腔溃疡” , 有的诊断为“口腔发炎” , 还有的称是“念珠菌感染”
●某平台线上接诊人数最多的医生接诊次数为25万人次 。 假设每人线上问诊时间平均为10分钟 , 线上接诊时间约为41667小时 , 如果全年无休 , 10年为3650天 , 那么这10年里其平均每天线上接诊时间约11.4小时
●明确人工智能等主体的地位 , 对仅由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 , 直接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完善药品追溯体系 , 充分利用二维码识别功能做好在线处方的审查工作 , 确保监管追根溯源
文章图片
“到底哪个医生说的对?”
今年初 , 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溃疡困扰了一段时间 , “嘴里出现很多白色的皮 , 喝水都疼” 。 受当时疫情影响 , 他决定通过在线问诊寻找病因、解决痛苦 。
可是 , 他问诊的几个医生 , 给出了几个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 , 这让夏亮很迷惑 , 也对在线问诊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 。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截至2021年12月 , 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 , 同比增长38.7% 。 而随着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 , 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也纷沓而至 , 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 。
针对上述问题 , 堵漏排雷的监管举措持续推进 。 从2018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对医疗机构在线开展复诊作出明确规定 , 到近日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保证“隔空”诊疗透明规范 , 一张保障互联网诊疗质量的网越织越密 。
在线问诊误诊频现诊断结果五花八门
夏亮向《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回忆说 , 当时他在线问诊的第一位医生 , 是某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 。 给对方看过自拍的口腔照片并文字描述相关症状后 , 该医生诊断为“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 , 称“吃点消炎药 , 多喝水 , 好好休息就没事了” , 随后开具消炎药处方 , 嘱其线下购药 。
遵医嘱服用消炎药3天后 , 未见好转 , 夏亮便在另外两个平台上选了3位医生进行问诊 。 提供的图文和之前一致 , 却得到了不同的诊断结果:有医生认为是“舌炎引起口腔溃疡” , 有医生诊断为“口腔发炎” , 还有医生称是“念珠菌感染” 。
这3位医生均为其开具了不同的药 , 搞得夏亮一头雾水 。
他不敢再轻易吃药 , 之后去市里一家线下医院就诊 , 确诊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 。 对症下药后病情缓解了 。
北京某口腔医院一位资深医生告诉采访人员 , 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科医生来说其实不难判断 , 之所以会出现“同样的图文 , 诊断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线问诊的局限性 。
“口腔科医生线下问诊时 , 除了观察口腔情况、询问病情 , 还会按压、触摸 , 综合判断得出结果 。 而在线问诊医生只能凭借图文 , 很难准确判断 , 更不用说开具处方了 。 ”该医生解释说 。 在他看来 , 患者在网络问诊时可以上传线下医院拍摄的片子、出具病理报告等进行复查、复诊或咨询 , 但不能首诊 。
- 山东将治疗性针灸等中医特色优势项目和耳穴综合疗法等适宜新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 暴饮暴食症等进食障碍,是如何发生的?了解下
- 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存在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快来了解下
- 睡眠与健康的关系,是何等重要??快来看看
- 早上起床先喝杯温开水,等于喝细菌?快来了解下
- 晨起喝杯水等于喝细菌?看看吧
- 干锅菜|吃这些菜就等于吃油,不知不觉把你血管“堵死”,很多人特别爱吃
- 错过再等一年!能治很多病的“它”你用了吗?
- 胺碘酮等 5 种药物为什么要用糖配?能否直接加胰岛素?
- 一只土鳖虫,可用于急性腰扭伤、接骨、骨质增生等多种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