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文章图片
图说:徐华强研究员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大脑如何传递快乐?你怎么会饿的?给“验孕”激素拍张“高清照”……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最突出的标签就是高产 , 频繁亮相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他也是科技采访人员们笔下的常客 。
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之后 , 徐华强领衔的团队主导解析了30多种与神经、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 , 为这些疾病的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 近年来 , 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的积累 , 在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 致力研究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
“科研只有第一 , 没有第二 。 ”这是徐华强经常向团队学生强调的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文章图片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图说:徐华强在冷冻电镜前
有激情和定力科学狂人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尹万超曾是徐华强的得意门生 , 如今已成长为所里的课题组长 。 他还记得“大上海保卫战”时 , 徐老师团队成员不约而同申请留所工作 。 “他是位充满激情、有定力的科学家 。 ”尹万超感慨 , “他总是告诫我们 , 无论失败多少次 , 都要有再战一回的勇气 。 ”
事实上 , 去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引发全球新一轮感染高峰后 , 这对师徒就携手攻关 , 不分昼夜的三周后 , 就解析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结合人源受体ACE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 揭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文章图片
图说:冷冻电镜内部结构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 , 徐华强团队又瞄向了流行的奥密克戎BA.2变异株 。 “我和他是28年的老朋友了 , 华强始终冲着科学最高峰在攀登 。 ”国家蛋白质科学上海设施主任许文青如是说 , “对待科学 , 他真是‘不疯魔不成活’ 。 ”
又是很迅速的 , 徐华强团队结合功能实验从原子水平解释了BA.2比BA.1变异株传染性增强以及BA.2变异株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 为提倡尽快尽早进行第三针新冠疫苗全员接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文章图片
图说:2021年9月 , 徐华强(前排右一)团队合作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 首次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
目前 , 徐华强参与和主导的3款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药物研发进展顺利 。 其中 , 治疗脂肪性肝炎候选新药CS0159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获批临床 , 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原创新药 。
一丝不苟的“引路人”
“不用等到毕业论文致谢环节再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了 。 ”这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王悦的“调侃” 。 “有段时间 , 我被模型搭建的瓶颈卡住 , 这对我来说是块空白 , 只好慢慢自学 , 而且我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 , 总想着准备充分点再去找老师 。 ”她回忆 。 徐华强看出了不对 , 主动找到王悦 , “如果困扰你的问题需要钻研十天半个月 , 你就应该来找我;即使我不能直接帮到你 , 也可以找到其他专家” 。 这让姑娘慢慢卸下了包袱 , 课题也得到了推进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不疯魔不成活”的高产科学家 目标清晰的科研引路人
文章图片
图说:徐华强(第三排中)实验室合影
在徐华强看来 , 药物所的学生是非常努力的 , 这些努力源自其内心热情的驱动 , 他们非常渴望做出成果来 。 在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中 , 这些年轻人奋发图强、攻坚克难 , 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 去年 , 课题组的两位学生首次解析了偏头痛的一个重要靶点 , 为下一代治偏头痛药物研发提供了设计思路 , 在徐华强看来 , 这一成果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 , 它是学生自主的课题 , 自己“只是改改文章”而已 。 就在前不久 , 29岁的庄友文入选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 成为年龄最小的当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