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Q家属确诊精神障碍后 , 应该怎么护理最合理?
A:
孩子生病了 , 父母会怎么做呢?
对于这个问题 , 大家应该不陌生 , 我们都有儿时生病被父母悉心照料的经历 。
在大众的认知中 , 病人总是“虚弱”的 。 所以家属会习惯性地给予额外的照顾 , 让他们享受生病的“特权” 。
对精神障碍患者而言 , 也不外如是 。 但你一定想不到 , 如果家属总是无节制地付出 , 有可能会害了患者 。
过分关心和过分指责 , 皆不可取
部分家属在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时 , 可能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 。
第一种 , 过分关心 。
在这类家属眼中 , 生病的患者是脆弱易碎的 , 说不得也碰不得 。
于是他们将患者捧在手心里 , 贴心操持患者的一切事物 , 甚至连一些患者力所能及的小事也会包办 。
比如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穿衣吃药等 。 即使患者提出自己动手的合理诉求 , 他们也会选择性进行忽视 。
因为在他们心中 , 患者是弱势方 , 是需要被保护的 。
这种“同情心”在情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 家属会对患者过分关怀 , 嘘寒问暖是必不可少的 。
除此之外还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 生怕一不小心就对患者造成伤害 。
其实 , 家属的初心是好的 , 也能体会到他们对患者护理的用心 。 但是家属和患者长期处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 , 会让双方都很疲惫 。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 不利于精神障碍的康复 。
第二种 , 过分指责 。
这类家属的表现 , 和过分关心是完全对立的极端 , 他们会对患者进行无理且过分的指责 。
以抑郁症为例 , 低动力是它的典型症状 。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低浓度水平 , 让患者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
再加上某些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 , 会让患者出现机体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 , 更加重了低动力 。
但对此不了解的家属可能会主观认为 , 抑郁症是患者为自己找的借口 , 其实他们就是太“懒” 。
更过分的指责还有矫情、脆弱、脑子有病等等 , 他们无视患者生病的事实 , 肆无忌惮地用言语伤害患者 。
而在行动上 , 这类伤害也不少 。 比如有些家属会扔掉患者的药物、拒绝带患者求医、在距离或情感上逐渐疏离患者 。
患者求助无门 , 在亲密关系中得不到有效支持 , 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这会直接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 , 甚至可能会刺激到患者采取自残自杀的极端行为 。
警惕亲密关系中的高情感表达
早在1972年 , 英国精神病学家乔治·布朗就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高情感表达 。
它是指家属对家庭成员所表达出来的 , 一系列特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
过分关心、过分指责和过分介入家庭成员的生活 , 都属于高情感表达的范畴 。
而乔治·布朗和他的同事们一致认为 , 以上两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
因为对患者而言 , 提升自我效能和获取社会支持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
自我效能感 ,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
- 疾病|体内有癌,手部先知?指甲若长成4种样子,可能是癌或疾病的信号
- 白天老是犯困是怎么回事?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你知道吗?
- 三伏天是“排湿毒”黄金时期,4味中药,发汗排湿,消疾病
- 营养膳食|跟着名家学健康:秋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养肺防病有讲究
- 硒是什么?为什么都建议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补充硒元素?
- 大象|抑郁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快速识别和预防?
- 风湿性疾病患者结核感染风险增加,如何进行筛查和治疗?
-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魔鬼季”,专家教您巧应对
- 脑卒中|有抑郁症的人,常说3句“口头禅”,若你身边有,请给点关爱
- 疾病|每天都吃“燕麦片”可以降血糖?实话实说:看你吃的是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