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会消失吗?( 二 )


在2022年9月3日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转述了《科技日报》的报道 , 其中提到 , 咖啡因有利尿作用 , 会促进水分排出 , 因此碳酸饮料会越喝越渴 。 而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会导致尿液中的钙离子含量增加 , 还会加速镁和柠檬酸盐排出体外 , 而这两种物质 , 恰恰可以帮助预防肾结石 。
甚至 , 即便是碳酸饮料的核心——二氧化碳 , 如今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 。
根据东南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 ,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 , 因此同样会对肠胃中的正常菌落产生抑制作用 , 最终会导致消化系统被破坏 , 因此不建议频繁饮用碳酸饮料 。
02碳酸饮料“健康”史有趣的是 , 今天陷入“不健康”争议的碳酸饮料 , 当年恰恰是靠着健康招牌出道的 。
1888年 , 美国大富豪艾萨凯德勒的头痛病复发了 。 在干掉仆人端来的一杯“古早版”可口可乐后 , 他竟然又生龙活虎了 。
艾萨凯德勒因此看到了商机 , 正巧可口可乐的发明者潘伯顿过世 , 艾萨凯德勒便将可口可乐的股权拿到手 , 于1892年成立可口可乐有限公司 。
彼时的可口可乐正如它“Coca-Cola”的名字 , 是以古柯叶(coca , 含有可卡因)与可乐果(kola , 含有咖啡因)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料 。
当年 , 可口可乐的宣传海报上写满了“治疗头痛、缓解疲劳、治疗吗啡瘾” , 再加上不错的口味 , 可口可乐得以风靡全美 。
碳酸饮料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百事可乐 , 同样也是靠“健康”起家 。
1893年 , 药剂师布莱德汉姆为治疗胃病 , 研发了一种新型药剂 , 并模仿可口可乐的成功路径 , 在其中添加可乐果制成碳酸饮料 。
原本 , 百事可乐的被称为“Brad'sDrink”(布拉德的饮料) , 起初销量并不好 。 布莱德汉姆为了突出该饮品治疗胃病的功效 , 宣传饮料的卖点 , 索性把“dyspepsia”(消化不良)的词根“pepsi”与“kola”(可乐果)拼在一起 , 得到了百事可乐的名字 。
靠“胃病概念” , 百事可乐得以拥有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资本 。
1929年 , 查尔斯制造了第一瓶七喜 , 根据当时的认知 , 配方中添加的柠檬酸锂 , 可以用来调节情绪和治疗躁郁症 , 七喜早年间同样将“柠檬酸锂”作为卖点 , 甚至一度起名为“锂化柠檬酸苏打水” 。
随着科学的进步 , 人们才发现早期碳酸饮料的配方对健康并无好处 。
1903年 , 因为可卡因的成瘾性 , 可口可乐将其从配方中移除;1931年 , 百事可乐因“治疗胃病的争议” , 将胃蛋白酶成分从配方中移除;1948年 , 七喜因为锂离子的种种副作用 , 将其移出配方 。
在去掉那些当年塑造了“健康”的成分后 , 形形色色的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仅剩咖啡因、糖分、碳酸 , 但这只是因为它们处在科学未达的边界 。
在学界开始研究糖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 , 质疑很快波及碳酸饮料 。 1964年 , 百事可乐推出了无糖的轻怡版;1982年 , 可口可乐也推出了无糖产品 , 著名的健怡可乐 。
其实 , 从可口可乐对健怡可乐的中文命名 , 仍可看出策略——继续打“健康”牌 。
只不过 , 彼时的消费者还没彻底认识到高糖分摄入对身体的危害 ,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无糖产品并未造起太大的浪花 。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 , 当科学进步 , 认识加深 , 争议开始了新的传播 。
最先被影响的是美国 , 随着肥胖率的增加 , 从2005年起 , 美国碳酸饮料的销量开始逐年走低 。
2014年后 , 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也不再景气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 从2012年到2018年 , 传统碳酸饮料销量的增速经历跳楼式下跌 , 在2015、2016、2018三年均出现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