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最近由渤健主办的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上 , 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分享了近年来有关多发性硬化(MS)的诊疗成果 , 解读了前沿诊疗策略趋势 , 并提出多发性硬化“因症共治”的治疗新理念 , 旨在推动多发性硬化领域学术发展及临床诊疗规范化 , 帮助更多MS患者预防疾病复发、延缓残疾进展 , 同时改善步行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 力促国内多发性硬化步入诊疗新格局 。
推动早诊断早治疗
在中国 , MS的发病率为0.235/10万人/年 , 预计有3至5万名患者 , 属于罕见病 。 MS好发于青壮年 , 女性更为多见 。 随着疾病逐渐进展 , 症状反复发作会影响运动、视觉、认知等功能 , 导致残疾的发生 。 MS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患者会出现多次复发 , 残疾不断进展 , 患者预期寿命比健康人群平均缩短6至7年 。
【更多前沿新药获批引入,这项罕见病诊疗步入“因症共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表示 , 近年来 , 在国家的关注和产、学、研各方的齐心协力下 , 中国神经免疫疾病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 。 然而 , 以多发性硬化为代表的神经免疫疾病仍然面临诊疗难度大 , 诊疗体系不完整 , 规范化治疗不足等问题 。
“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如果在一年内得不到诊断 , 往往步态障碍的症状就会表现得比较突出 , 占比超过80%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在临床上 , 病人往往是出现步行的障碍后 , 才逐渐察觉患病 , 再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识别 , 最终得以诊断 。 目前 , 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的神经疾病中心的逐渐建立 , 这项罕见病的的诊断和认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
缓解期治疗尚有局限
多发性硬化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 神经系统受损的位置不同 , 所带来的症状各不相同且反复发作 ,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 因此 , 在MS各个阶段提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 , 并积极开展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对患者的影响尤为必要 。
疾病修正治疗(DMT)已经成为国内外治疗指南及专家共识一致推荐的缓解期标准治疗 , 是目前主流疗法 , 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复发的频率和残疾严重程度 。 但是在我国 , 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治疗情况却不容乐观 。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学强教授介绍 , 最新的多发性患者生存质量报告调研所示 , 有近6成患者缓解期无治疗 。 在缓解期的治疗方案选择上 , DMT使用率18%相比以往有所提高 , 但对比欧美国家 , 我国的DMT治疗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 另外 , 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DMT药物 , 尽早使用 , 尽早获益 , 预防疾病复发 , 延缓残疾进展 。
董强教授也表示 , 最近5年 , 临床的诊断标准越来越精细化 , 患者得到疾病修正治疗的比例有所上升 。 从国际上的情况看 , 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接受DMT的患者比例可以达到80%以上 , 在中国因为药物可及性的问题 , 比例大约不到20% 。 具体而言 , 国际上现在有18种药物可以改变多发性硬化的疾病进程 , 目前有6种药物进入了中国市场 , 而且绝大部分现在都进入了医保 , 对这个疾病的治疗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但药物种类确实还不够广 。
“因症共治”带来诊疗新格局
多发性硬化呈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 , 例如视力下降、运动障碍、言语表达困难等 , 步行障碍是最常出现的MS症状之一 ,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十分严重 。 在过去 , 我国临床上一直缺乏能针对性改善MS患者步行能力的药物 。
- 更多罕见病用药有望纳入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
- 岛内出现8例儿童确诊后发生多系统发炎综合征台医师:实际恐更多
- 岛内出现8例儿童确诊后发生多系统发炎综合征 台医师:实际恐更多
-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构建高科技新药研发平台
- 学术前沿:科学家疑似发现“奔跑基因”,能使动物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 乙肝在研新药HH-006,1期澳大利亚启动,首例受试者完成给药
- 减脂过程中,如何提高代谢水平,从而燃烧更多的脂肪?
- 学术前沿:科学家在三阴性炎性乳腺癌领域取得新进展,可促进靶向治疗方法开发
- 浦东“创新药”再发力,为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带来新选择
- 学术前沿:“复旦肿瘤”团队揭示三阴性乳腺癌逃避细胞死亡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