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道医的16种“养气”法( 二 )




三、乐助人以养胆气


人的胆气大小往往与自己的内心多少相联系的 。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 , 为吾有身 。 及我无身 , 吾又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


意思是说 , 我之所以经常担心会有祸患 , 因为我考虑的是自身;如果不考虑自身 , 还会怕什么祸患么?在这里 , 老子教人处事做人要多行善事 , 助人为乐 。 一事当前少想什么私字、我字 , 多想集体、别人 , 其胆气自然会壮起来 。 试想 , 一个道德高尚、勤于为人民服务的人 , 一定是乐观向上 , 胆气过人的 。


俗话说:“心中没悬事 , 不怕鬼敲门 。 ”这种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 , 来源于无私心 。 反过来说 , 私心重的人 , 总是常怀戚戚之心 , 处处谨小慎微 , 内心很少有安静的时候 , 活得很苦很累 。 特别是那些干了坏事的犯罪嫌疑人 , 不可能有豪壮的胆气和平静的心态 , 他们作案时会隐蔽的害怕 , 案发后则总是提心吊胆 。




四、善制怒以养肝气


“怒伤肝” , 发怒往往能够制人于死地 。 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由于周瑜的气量狭小 , 受到诸葛亮的强刺激 , 盛怒之下 , 肝气上冲 , 把肝动脉管冲破 , 引起大出血而死亡 。 另外 , 大凡患有肝癌的病人 , 绝大多数是易于发怒而又不能自我调解这一情绪的人 。


因此 , 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 , 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 。 善于制怒与“忍”有本质的区别 , “忍”只能使怒的情绪不发作出来 , 但怒的心理并没有变化 , 忍多了就会使肝气郁滞 , 成为致病的因素 。 正确的制怒方法 , 就是儒家强调的要保持中和之气 。


何谓中和之气?儒家认为:“发而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就是说 , 人受到外界刺激想发怒 , 当即意识到发怒会伤肝 , 在意识的作用下 , 把怒气化解为正气而没有发作出来 , 这就叫做中;有时这一怒气需要发作出来 , 但这是受意识控制的 , 善意的 , 其发作是恰如其分的 , 这就叫做和 。


保持中和之气 , 就能制怒而养肝气 。


五、少忧思而养脾气


“脾主思” , “忧思伤脾” 。 人在由各种矛盾构成的社会中生活 , 不可能没有忧愁的事 。 好忧思者其显著特征是胡思乱想 , 久而久之 , “思则气结” , 食欲不振 , 神经衰弱 , 面黄肌瘦 , 导致疾病 。 从养生出发 , 人虽不能杜绝忧思 , 但可以减少忧思或化解忧思 。


化解忧思的良方是使自己的头脑变紊乱为专一 , 变无序为有序 , 变忧愁为乐观 , 变狭隘为宽容 , 这样就能打开“气结” , 充养脾气 。


六、食清淡以养胃气


脾与胃一个属于脏 , 一个属于腑 , 有着共同的属性 , 调养脾气 , 重在抽象的意识 , 而养胃气 , 则是从实在的形体上讲的 。


“胃为后天之本” , 可见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 。 养胃气首先要给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 食大鱼大肉或过于油腻的食物 , 就会增加胃的负担 , 降低胃的消化功能 , 甚至造成各种胃病 。 食清淡包括低盐、低糖、低脂肪(即三低) , 坚持素食为主 , 素荤、粗细搭配 , 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整体性食物 。 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和不同季节 , 实行科学进补 。


同时 , 还要杜绝暴饮暴食 , 不求美食美味 , 只求科学合理 , 从清淡中养护胃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