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见
《道德经》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见即现,不自见即不自我表现 。这是达到为而不争的重要途径 。
不自见以养心 。
心为身本,心不正而身斜,心不虚则身满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见之人无非心陷两种迷局:自卑或自大 。
而无论自卑或自大,均最终导致自见 。
心性的修养旨在达到一种静如止水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不自见以致“和” 。
入世欲安,和气为贵 。
虽然较之“不争”之无,“和”建筑在已有的基础上,但于入世者而言,“和以处”亦是老子实现入世为安的重要路途 。
而要达至“和以处”,不自见是十分重要的,不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持续性进步都意义非凡 。
不自是
自是,就是自以为正确,自以为无错,一意而孤行 。
人一旦自以为是,必然非人、贬人、恶人;必然偏执、狂拗、狭隘;必然无曲、无枉、无洼、无敞、无少;必然叶障目、偏概全 。
“四必”至,灾害起;自以是,祸无穷 。
“自是”源于心魔,源于自我心理扭曲 。
老子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认为最高明和有效的处世方法就是“不争” 。
不争,不强出头,既得人心,又经济实惠 。
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莫过于“不自是” 。
“不自是”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要主动地、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自知之明 。
二要理性、积极,加强性格修炼,克服固执偏狂,切忌刚愎自用,杜绝一意孤行 。
不自伐
“伐”本意“取”,此处引申为“夸” 。
“不自伐”就是不自我吹嘘,不自我夸耀 。
不自伐,静默如水,稳沉如山;光而不耀,丽而不艳;功高而不居,位重且谦卑;于人宽厚,于己严谨 。
品高而德馨,乃成大事、建伟业之至宝 。
自伐易结怨,自伐易招辱 。
自伐既然好虚夸、好掩过、好争功,必然失友、失名、失声 。
对自伐者,人们的反应一般是由容忍转好笑,由好笑转厌恶,由厌恶而离去 。
这种由容忍至离去的过程,也就是自伐者遭人抛弃的过程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
《道德经》中说“不自矜故长”、“果而勿矜” 。
其大意是告诫人们,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骄傲自满,自我骄傲是不能长久的 。
矜,即矜恃、矜夸、骄矜 。
自矜害无穷 。
自矜者,骄狂,自大,张扬 。
如果说“自伐”多招辱,“自矜”则多招祸 。
不自矜,基本出发点在不耀功,不表功,不骄不傲不躁,虚心待人,避急于求成,终无人相争 。
自信和谦逊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而自大和狂妄则往往使一个人从峰巅滑向深渊 。
因此,“果而不矜”、“为而不争”,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是“不见、不是、不伐、不矜”,而是“不自” 。
因为既已入世,即要“为之”,既要为人、处世、理政,必定需要有所表现,时尽扬其长而尽弥其短 。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自”,即不自我标榜,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我贵大 。
如此一来,反而能显明己为,昭彰是非,事功毕见,特长凸显 。
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反复说明,“为而不争”乃安身立命、实现人生平安康泰的行为准则 。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为而不争,要有“四不”为伴!】
- 为何说"千僧易得,一道难求"
- 不争便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
- 为什么行善不一定得福,为恶却也无祸呢?
- 快手怎么充快币划算 快手怎么充快币
- 你以为道长吃的是粗茶淡饭,实则是养生秘诀!
- 道用其虚,人用其心;为而不争,人生安泰!
-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
- 为什么《清静经》是道门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课!
- 修行人为什么会有劫,又该如何化解?
- 大道无为最智慧,争来争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