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东西问)“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中新社济南4月26日电 题: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专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洋中医”艾森
中新社采访人员 赵晓
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中医药不断被西方人认可和尝试 , 中医药典籍对外传播迎来新机遇 。 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医学体系 , 绝大部分中医药常用名词、专业术语难以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释义 , 因此中医药典籍“出海” , 首先要破的就是翻译难题 。
中医药类图书典籍如何克服“走出去”的语言障碍?怎样让海外民众更好了解、使用中医药?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 , 有着近10年中医药典籍翻译经验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 针对中医药典籍的译介和传播发表了见解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曾完成《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等多部中医药典籍的波斯语翻译 。 从您翻译出版图书的经验来看 , 中医药图书和典籍在海外尤其是波斯语国家的传播情况如何?
艾森:目前 , 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等其他类型中国图书在海外渐受关注 ,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步伐加快 , 但中医药图书的对外译介仍处于起步阶段 。
在翻译中医药典籍的过程中 , 我最大的感触是 , 中医药典籍不仅包含中医理论知识 , 同时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 。 但中医药书籍的种类不够丰富 , 绝大多数专业性比较强 , 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 部分图书对外出版需要根据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重新修订 。 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中医学说 , 对中国读者来说尚能理解 , 但在外国读者看来 , 则“不知所云” , 从根源上讲 , 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差异 。
在伊朗等波斯语国家 , 中医药的传播以针灸为主 。 与针灸学相比 , 中医药其他种类的图书在伊朗尚未得到明显推广 。 有关中草药、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等图书仍较稀缺 。 随着近年来伊朗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 , 以及替代医学在伊朗不断普及和应用 , 中医药普及性图书的缺席比以前更加明显 。
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文章图片

来自中亚国家的年轻人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接受中医教育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艳敏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状况直接影响中医药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 , 什么样的人才能承担起中医药图书的翻译工作?
艾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 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 , 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遏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世界各国对中医药图书、文献翻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 。
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 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对中文、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都有一定了解 , 才能确保准确地传递中医药文化内涵 。 单纯由语言界人士翻译 , 很难保障中医药专业知识翻译的准确性 , 单纯由中医药专业人士翻译 , 其语言表达水平也不能尽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