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2022,时间印证中国酒魂

本文转自:北京商报
全文共3307字 , 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在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 , 汾酒是“四大名酒”之一 , 三年前的开国大典国宴上 , 嘉宾喝的也是汾酒;
1982年 , 杏花村遗址的发掘 , 让小口尖底瓮重现于世 , 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2002年 , 汾酒青花系列产品上市 , 汾酒开启中高端市场竞争 , 而今青花汾酒已经成为清香型白酒的翘楚 , 十年后的2012年 , 汾酒跨越百亿 , 同时也开始引领整个清香产业的回归与前行;
2022年 , 汾酒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 所有汾酒人标准的目标只有一个——汾酒复兴 。
2022年还有一重特殊的意义——中国名酒品牌70周年 。
在行业迈进名酒时代的第70个年头 , 以汾酒为代表的名酒 , 以整体姿态集结出发 , 是引领行业面对新周期、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之举 。
1952 , 四大名酒发端
名酒的故事开始于1952年 。
彼时 , 酒是一种属于“专卖”的特殊商品 , 不仅仅是名酒难以买到 , 其实只要是酒类产品 , 当时都属于稀缺产品 。
酒类零售要向当地专卖机关登记 , 请领执照及承销手册 , 经过特许后才能进行 , 同时“限在指定区域销售 , 不许运往他区” 。
1951年 , 在经理孙推屏的主持下 , 汾酒厂选中杏花西堡村一处名叫“五里东”的水地(古八槐街旧址)实行异地扩建 , 这是现在汾酒工业区的起点 。
1952-2022,时间印证中国酒魂
文章图片
五十年代初东堡村汾酒旧酿酒厂房一角
1952年3月 , 汾酒厂第一次异地扩建工程开始;同年9月 , 建成第一栋年产汾酒250吨的酿酒车间并投入生产 。 这次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后 , 汾酒厂的酿造车间面积达到958.5平方米 , 汾酒生产组由3个发展到5个 , 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吨 。 至1953年 , 汾酒厂拥有职工74人 , 全年总产量681.15吨 。
1952-2022,时间印证中国酒魂】之所以说这次扩建别具意义 , 是因为在国庆三周年前夕 , 即汾酒厂完成扩建工程的9月 , 中国专卖实业总公司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 ,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 。 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和学者评出了白酒领域内的“四大名酒” , 山西汾酒榜上有名 。
1959投产后 , 汾酒达到年产2000吨的生产能力 。 产量上的巨大优势 , 为后来的“汾老大”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982 , 发现“国酒之源”
1982年对汾酒来说 , 不啻于另一场名酒开端之年 , 酒业因为汾酒而找到了酿酒的源头 。
这一年的7月 , 国家文物局组织晋中考古队 , 在山西杏花村考古发掘 , 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酿酒陶器——小口尖底瓮 , 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 。
这次发掘揭开了中国“酒”字的起源 , 据史料记载 , 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 , 就是从这种小口尖底瓮象形演化而来的 。 另外 , 这次考古还出土了酿酒用的蒸熟粮食的甑、鬲等 , 盛酒的壶、樽、罐 , 以浸泡酒料的泥质大口瓮 , 也出现了温酒的器具 。
1952-2022,时间印证中国酒魂
文章图片
杏花村遗址
在时任厂长常贵明和全体汾酒人的努力下 , 汾酒脱颖而出 , 冲到了行业头部的位置上 。
一年后的1988年 , 汾酒产能突破万吨大关 , 年产量占据当时13种名白酒产量的一半多 , 而茅台直到2000年 , 才突破了万吨大关 。
整个80年代 , 汾酒不仅在文化挖掘层面找到了酒行业的根源 , 更是在市场层面引领着行业的大发展 。 “汾老大”的名号在行业内也赫赫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