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双减”之下,教师迎来职业生涯“拐点”( 三 )


“用了一周多时间 , 交到我手上的时候 , 已经是第三稿的方案了 , 看起来五花八门 , 可能大家在理解上还是有偏差 。 ”为此 , 她熬夜加班改出了最终方案 ,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
对4年级学生来说 , 这项凝结集体智慧结晶的假期作业 , 在实物呈现上就是一个纸质转盘 。 每个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转盘划分为不同区域 , 将每天的学习内容标注在上面 , 每天早上随机旋转指针 , 按照指示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 有趣的是 , 如果指向“免作业” , 当天还能休息 。
“学生可以在扇形区域标志各科内容 , 根据自己的情况 , 设计不同大小的区域 , 安排学生任务 。 ”一位教师分析 , 这项作业既锻炼了手工能力 , 也诠释了五年级将学到的数学“可能性”概念 。 “有的孩子故意放大‘免作业’的扇形区域 , 看来是真的理解了‘可能性’ 。 ”她笑着说 。
在淮河路第三小学 , 集体教研充分发挥出老中青教师的各自优势 , 七巧板拼图、种子生长纪实、阅读思维导图等全学科“趣”作业的开发 , 让人耳目一新 , 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上 ,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 培养创新意识 。
改革总是让有准备的人脱颖而出 。 对合肥市庐阳中学70后的数学名师匡浩来说 , “双减”的到来并没有给他平添多少“束手无策”的焦虑感 。
早在一年前 , 匡浩就启动了“每日一题”的课堂实验 ,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 每天优选一道初中数学题 , 共同研讨解题方法 , 学生进行讲解 , 教师对此点评 。 “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一把解题钥匙 , 讨论完善之后 , 发现了更多的钥匙 ,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他总结道 。
他用手机把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的过程录制成短视频 , 每周在自己的微信公号和班级的QQ群里进行发布 , 累计已有200多期 。 在他看来 , 视频的发布激发了学习兴趣 , 带动了学习氛围的形成 。 通过教师“少而精”的精选练习 ,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也切实减轻了课业负担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庐阳中学的一楼看到 , 每个班级的每天作业情况整齐地张贴在公示栏上 。 该校还新近出台了“作业熔断机制” , 切实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减负 。
据庐阳中学校长汪晓军介绍 ,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 , 该校组织教师集体编写了校本寒假作业 。 “这样的作业更加符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 我们希望实现‘一课一辅’ , 把孩子从课后辅导资料中解放出来 , 为他们减负 。 ”
就在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到访庐阳中学的当晚 , 合肥市教育局在官方微信公号发布了“加强初中校内减负工作15条” , 挥出重拳 , 直击“在校时间长、作业时间长、考试次数多、占课情况多、睡眠时间少”等痛点、难点 。
“中考只有3个月了 ,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 这条政策的出台足以显示教育部门的决心 , 必须为初中生减负!”一位合肥教育界人士向采访人员分析 , 学校和教师都已认识到 , 这场改革只能前进 , 不能回退 , 必须让教育回归本原 。
不少“功成名就”的骨干教师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双减之后 , 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 , 课后社团活动时间增多 , 如何确保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掌握应会的知识点 , 这是一道亟待攻克的难题 。 为此 ,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夏菁从高年级调到了一年级 。
“过去有作业进行强化 , 还能把个别学生留下来 , 有针对性地辅导 , 拾遗补缺 , 现在都不行了 , 只能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作为一个临近退休的教师 , 夏菁在校内率先尝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 这让同事颇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