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个怪病:“气上冲胸,发作欲死”,医圣张仲景:这个良方有办法

中药|一个怪病:“气上冲胸,发作欲死”,医圣张仲景:这个良方有办法

文章图片

中药|一个怪病:“气上冲胸,发作欲死”,医圣张仲景:这个良方有办法

无论是在古代 , 还是在现代 , 中医对于疑难杂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 尤其是一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疾病 , 中医却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 有些疾病看上去“怪怪的” , 但实际上却在中医善于治疗的范畴内 。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怪病 , 它怪在哪里呢?按照医圣张仲景的说法 , 就是这种疾病发作的时候 , “气上冲胸 , 发作欲死” , 但是这一波症状熬过去之后 , 等到这个冲上来的气降下去后 , 又跟没事人一样 , 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
那么 , 既然是这样的话 , 这个称得上是疾病吗?犹如一过性头晕一样 , 严格意义上说 , “这是病 , 得治” 。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疾病呢?张仲景给它取了一个怪怪的名字 , 名叫“奔豚证” 。 意思是 , 体内的这个流窜之气 , 犹如一个小猪一般 , 从人体的腹部跑到咽喉之处 , 然后又从咽喉之处跑回腹部 。 不发作一点事儿都没有 , 一旦发作 , 痛苦万分 , 不堪忍受 。 所以 , 这种问题 , 决不能听之任之 。
按照医圣张仲景所说的这种疾病的病因 , “皆从惊恐得之” , 如果说用现代疾病来说的话 , 有点类似心律失常 。 对此 , 医圣张仲景对此提到了一个奇效良方 , 也就是奔豚汤 。 不过令人惊奇地发现 , 现代临床上发现 , 心律失常多呈阵发性、反复性的特点 , 部分病人发作时伴有明显的冲气上逆的表现 , 这与奔豚气有一定相似之处 , 临证使用奔豚汤治疗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 , 常获非常之效[1


奔豚汤由“甘李根白皮一升 , 生葛五两 , 半夏、生姜各四两 , 甘草、芎藭、当归、黄芩、芍药各二两”等9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煮方法是 , 将这九味中药用水4000毫升 , 煮取1000毫升 , 每次服用200毫升 , 白昼喝三次 , 晚上喝一次 , 也就是一日四次 。 不过这是古代的剂量 , 现代临床中 , 奔豚汤的通用剂量为:李根白皮15~30g , 生葛根15g , 半夏12g , 生姜12g , 川芎6g , 当归6g , 黄芩6g , 芍药6g , 甘草6g 。 煎煮的时候 , 为了避免半夏的毒性作用 , 需要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 , 然后先煎煮沸1小时候 , 再与其他中药同煎 , 这样的用法比较安全一些 。
不过对于奔豚汤的药味组成 ,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记载了一个奔豚汤 , 一共有12味中药[2
, 对比《金匮要略》记载的奔豚汤 , 从药味上有一定的出入 , 一是增加了“吴茱萸、桂心、石膏、人参、茯苓”五味中药 , 二是少了“黄芩、甘草”这两味中药 。 对于这个变化 , 似乎觉得二者都有比较独到的特点 , 一是孙思邈所加的吴茱萸和桂心本身就是可以增强降逆气的作用 , 而所加人参和茯苓 , 是补充气机来源的问题 , 以防强行降气以出现“气绝”的情况 , 而换掉了仲景原方的黄芩和甘草 , 用石膏代替 , 解热的作用会更强 。
但是后世医家常用的奔豚汤 , 还是以张仲景的原方为基础 , 不过对于医圣张仲景的奔豚汤原方和药王孙思邈的奔豚汤变方 , 有学者认为 , 可在张仲景奔豚汤原方的基础上 , 加上桂枝效果更好 。 为什么要加桂枝呢?其实这个是受孙思邈的启发 , 而且把桂枝放入奔豚汤中 , 还有一点“炙甘草汤”的影子 。 有学者指出 , 奔豚汤中加入桂枝 , 理由有三 , 一是桂枝疏肝通脉、二是桂枝平冲降逆、三是温肾解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