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风疹和麻疹的温馨提示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疾病,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 。但孕妇感染风疹,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 。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FRS) 。
病因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 。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 。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 。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 。pH<3.0可将其灭活 。本病毒不耐热 。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
2.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 。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 。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
3.易感人群
风疹一般多见于5~9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 。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 。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
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 。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 。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 。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 。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 。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