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一生情系中医,培养大量人才,卢芳——“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走近国医大师?)

疑难病|一生情系中医,培养大量人才,卢芳——“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走近国医大师?)
文章图片

卢芳近照 。
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卢芳 , 1939年生 , 黑龙江肇东人 , 祖父业医 , 继承家学 , 2017年入选第三届国医大师 。
他提倡“辨病与辨证结合” , 提倡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擅长治疗内科杂病 , 毕生致力于在继承基础上进行中医药创新 。
卢芳83岁 , 两鬓斑白 , 出行需靠轮椅 , 但在问诊时 , 仍精神矍铄 , 目光如炬 。
“你别急 , 咱们先聊聊天 。 ”察觉出患者的焦虑 , 卢芳以“唠家常”的方式 , 循序渐进地让患者讲述病情 , 丝毫没有名医的架子 。
几番问询下来 , 他耐心对患者说:“我回去琢磨一下配方 , 我们一起努力 , 把你的病治好 。 ”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 , 遇到难题新题时 , 卢芳总要钻研一番 , 再为患者开出最适合的药方 。
幼承庭训 , 医者仁心
《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幼年开始 , 卢芳就跟在身为民间中医的祖父身边 , 诵读经典论著 , 潜移默化中 , 他渐渐开始对中医产生兴趣 。
卢芳回忆 , 小时候 , 农村不少孩子早早下地种田 , 读书是一种奢侈 。 家人的支持 , 是卢芳早年求学路上的最大动力 。 穿着透风的棉裤熬过冬天 , 嚼着发硬的玉米饼寒窗苦读 , 卢芳从不说苦 。
高考时 , 成绩优异的卢芳选择了中医学院作为志愿 。 大学时代 , 卢芳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深深吸引 , 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 。 宿舍每天准时熄灯 , 他经常在半夜起床温习功课 , 回宿舍时 , 天色已然微亮 。
卢芳知道 , 每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 , 都是父母辛苦省下来的 。 “我每天都拼命地读书 , 如果不能多学一点中医知识 , 就感到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 ”
出身贫寒 , 让卢芳对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 , 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一次 , 患者还未进来 , 家属便在门外泣不成声 。 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孩被推了进来 , 浑身红肿 。 问诊室里 , 七八位大夫围坐一桌 , 却迟迟拿不定主意 , 一番讨论后 , 大家齐刷刷望向卢芳 。
“病状的确很罕见 。 ”卢芳眉头紧锁 , 思考良久 , 开了几服药 。
“我们把全省的医院都走遍了!不少人说治不了 , 但我们借钱也想再试一试 。 ”听患者家属讲起家里的不易 , 卢芳又默默减免了一半费用 。
专攻疑难 , 守正创新
从医六十载 , 卢芳致力于治疗疑难杂症 , 在积累研究的数千病例中 , 他发现不少疾病很麻烦 。 “哪儿都看了 , 谁都瞧了 , 就是治不好 。 ”卢芳解释道 。
50多年前 , 卢芳的邻居吴大娘得了三叉神经痛 , 发作时痛苦不堪 , 遍寻名医 , 始终不见好转 。 彼时 , 年轻的卢芳并不出名 , 也缺乏治疗这类疾病的经验 。
“我就去图书馆翻阅古籍文献 , 一页页地看 , 在一本古籍中发现 , 所描绘的病征和三叉神经痛特别相似 , 需用一味药材入药 。 ”卢芳如获至宝 , 但喜悦却很快落空——药方中加了这味药 , 吴大娘却依旧不见好转 。
经过反复衡量和大胆尝试 , 加上卢芳上门实时观察 , 经过治疗 , 吴大娘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
经过对三叉神经痛的认真钻研 , 卢芳总结出辨证分型治疗法 , 将该病归结为风火型、血瘀型、风寒型三种症型 , 采用辨证分型治疗 , 其为三叉神经痛研制的“颅痛宁”获得了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
卢芳还提出“辨病与辨证结合” , 并倡导通过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他将经验方剂成果转化为药品4种 , 用于消解患者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