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不用怕,有艾灸就够了!( 二 )


(2)灸疗原则: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以取督脉、足太阳、足少阳,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
(3)灸疗处方:大椎、风池、风门、曲池、血海 。
(4)随症加穴:①夹湿水肿者,加阴陵泉、三阴交;②瘙痒者,加止痒穴 。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2次,6次为1疗程 。
②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
(6)方义说明:本型为风寒之邪,郁闭腠理,不得透达,营卫不和所致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灸之可疏散风寒;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一身之表,风门又为足太阳与督脉之会,是风邪侵入之门户,灸此穴可以祛风达邪,再配曲池、血海二穴,以宣气行血 。对于症见夹湿水肿者,加泻阴陵泉、三阴交以运脾利湿 。如此风消寒散则痒自止 。
3.脾胃湿热型
(1)症状表现:发病急骤,发疹时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疲倦,纳差,小便短赤,皮疹色红,成块连片,势若烘云,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
(2)灸疗原则:清热利湿、祛风 。以取手足阳明、手厥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
(3)灸疗处方:合谷、曲池、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
(4)随症加穴:①胃脘痛甚者,加中脘、公孙;②脐腹痛甚者,加阴交、气海 。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
②荆芥穗敷灸:取荆芥穗30g,揉碎后炒热,装入布袋内,迅速敷于患处,每次敷灸10~15分钟,每日1~2次 。
(6)方义说明:本型为湿热蕴于肠胃,风邪郁于肌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所致 。故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募穴天枢灸,外可疏风透表,内可清泄湿热、调和胃肠;配内关、足三里,理气畅中,调运升降;取肝、脾、肾三经之会三阴交,疏肝运脾 。诸穴合用,共奏内清外达,表里双解之效 。
4.气血两虚型
(1)症状表现:疹块反复发作,疹块色淡,迁延数月或数年不愈,瘙痒致寝食不安,耗伤气血,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并伴有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胖,脉细弱 。
(2)灸疗原则:补气固表,养血祛风 。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
(3)灸疗处方:风门、膈俞、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 。
(4)随症加穴:①表虚多汗者,加合谷;②心悸寐差者,加神门;③咳嗽气喘者,加天突、膻中、定喘 。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6次为1疗程 。
②温针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分钟,或1~3壮,每日治疗1~2次,6次为1疗程 。
(6)方义说明:本型由于素体虚弱,或病后气血不足,表卫不固,复感风邪,郁于腠理,不得透达所致,故治以标本兼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气海、足三里以补脾益气,而开化源,膈俞、血海皆为调血要穴,补之可养营生卫,泻之活血祛瘀,与脾俞、气海、足三里相配,可益气养血以治其本,取风门祛风达邪以治其标 。表虚多汗者加合谷以敛汗固表,心悸寐差者加神门以养心安神,咳嗽气喘者加天突、膻中以降气平喘 。如此标本同治,相辅相成,病自痊愈 。
5.冲任失调型
(1)症状表现:风疹多在月经2~3天发生,经净后自消,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复发作,常伴月经不调,超前落后,经行腹痛,色紫多块,舌质淡红有瘀斑、瘀点或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