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伤寒论》中的“口渴”辨证方法论

人参|《伤寒论》中的“口渴”辨证方法论

文章图片

人参|《伤寒论》中的“口渴”辨证方法论

口渴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 。 在《伤寒论》中对于口渴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 , 有许多不同的描述:如咽中干、微渴、烦渴、消渴、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服汤已渴者等等 。 其产生的机理 , 虽多系热盛津伤 , 但气不化津 , 津不上承者亦不少见 。 故临床不能一见口渴 , 便作伤津论 。 伤寒六经病皆有口渴 , 归纳起来 , 大致有如下几种:
(1)里热炽盛 , 津液耗伤阳明经病中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 皆因阳明经邪热亢盛 , 如火如焚 , 使津液过分丢失 , 故口渴非常 。 常常呈现烦渴、口大渴、渴欲饮水、舌上干燥而烦 。 其特点为喜冷饮 。 治用清热保津法 , 方如白虎汤 , 或清热益气生津法 ,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 如系阳明腑实 , 邪热与燥屎结聚大肠 , 消灼津液 , 则用承气汤荡涤积热 , 保存津液 。 若邪热壅肺 , 高热口渴 , 则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辛寒泄热 , 开宣肺郁 。

(2)水热互结 , 津不上承大结胸证所见口渴 , 为邪热与胸中素有之水饮实邪互结 , 气机阻滞 , 津不上溯 , 故以大陷胸汤泄热破结逐水 。 使热泄水行 , 气机通畅 , 口渴自解 。 若邪热与痰互结心下 , 津液不能升腾于上而口渴 , 治用小陷胸汤辛开苦降 , 宽胸涤痰开结 。 痰消结开 , 津液四布 , 口渴自除 。 若阴虚水热互结于下 , 津不上达而渴 , 治以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 上述二证所见口渴 , 虽然皆系水热互结所致 , 但邪有高下 , 证有轻重 , 故治法亦殊 。
(3)湿热郁蒸【人参|《伤寒论》中的“口渴”辨证方法论】茵陈蒿汤证、白头翁汤证和葛根苓连汤证所见的口渴 , 均系湿热郁蒸 , 气机被阻 , 以致津液不行 , 虽口渴但口中粘腻 , 饮水不多 。 湿热偏于阳明 , 阻滞胆液不循常道 , 口渴而身目发黄者 , 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 湿热阻滞大肠 , 传导失职 , 口渴而热痢下重者 , 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 若太阳与阳明合病 , 口渴、泄利者 , 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解表邪 。
(4)津伤阴虚阴津耗伤引起的口渴 , 多为口干思饮 , 但饮水不多 , 且伴舌红少苔 , 脉细数 。 这与邪热炽盛之烦渴不解 , 苔黄燥 , 脉洪数者显然不同 , 临床须加详辨 。 如阴阳两虚之体 , 患太阳中风 , 误用桂枝汤发汗 , 重伤津液 , 而见咽中干、脚挛急 , 可用为药甘草汤酸甘益阴 。 若太阳病发汗过多 , 外邪虽解 , 但损伤津液以致胃中干燥 , 津少不能滋润口舌而见口渴、烦躁不得眠 , 可让病人少少频饮 , 待津生胃和 , 口渴自除 。 若少阴病邪从热化 , 形成阴虚火旺 , 症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口燥 , 此为虚火上炎 , 灼伤其津 , 治用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 。

(5)水饮内停 , 气不化津小青龙汤证所见口渴 , 有两种情况:一是患病之初 , 即见口渴 , 此为寒闭其饮 , 饮邪射肺 , 水津不化;二是服汤后口渴 , 多为水饮去 , 胃气失和 。 前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 后者可少少欲饮水 , 令胃气和则愈 。 如太阳表邪随经入腑 , 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 邪与水结 , 气不化津 , 津失四布 , 口渴而小便不利 , 可用五苓散解表通阳 , 化气行水 。
(6)枢机不利少阳病小柴胡证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均有咽干口渴 , 二者同为少阳枢机不利 , 气郁津停 。 但前者尚有少阳热盛 , 灼伤其津 , 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 , 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 , 半里之热得以内彻 。 后者为三焦壅滞 , 水饮内停 , 气不化津 , 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 , 温化水饮 。 气通津行 , 口渴自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