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指南:贾晓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构成知多少?( 二 )


表1不同年龄组UACS常见病因构成n=84 , 例(%)
表2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组UACS的常见病因构成n=84 , 例
【中国医药指南:贾晓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构成知多少?】2.746例单一鼻窦炎患儿病因构成3~5岁组上颌窦炎为主;6~12岁组全副鼻窦炎为主 , >12岁组以上颌窦炎为主 。 见表3 。
表346例鼻窦炎的病因构成例
2.8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PD20值比较52例UACS进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 测定治疗前后PD20[(1.72±0.65)mgvs(2.12±0.46)mg] , 经4周治疗后气道高反应性明显降低(P
2.984例UACS治疗依从性2例鼻窦炎患儿予林可霉素滴鼻 , 初诊2周时电话随访 , 在症状改善后 , 因儿童用药时哭闹不配合 , 家长停止用药 。
【中国医药指南:贾晓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构成知多少?
文章图片
3、讨论
UACS并非一种独立性的疾病病种 , 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 , 甚至流入声门或气管 , 而导致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 目前报道UACS引发咳嗽的发病机制:鼻黏膜炎症时 , 多数变应原激活存在于鼻黏膜部的抗原提呈细胞后 , 致敏淋巴细胞不仅在鼻腔而且通过血液循环至下呼吸道 , 引起气道高反应状态 , 当鼻再次接受相同刺激时产生鼻肺反射引起的咳嗽 。 鼻黏膜因炎症受损时 , 其对空气湿润、保温和过滤作用下降 , 使空气干燥、寒冷、含有刺激型颗粒的空气直接刺激下气道引起咳嗽 。 鼻及鼻窦黏膜内咳嗽感受器收到炎症的直接刺激后引起咳嗽反射 , 同时感觉神经末梢也受到刺激 , 释放出刺激性神经递质 , 刺激气道上的化学感受器 , 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 , 使咳嗽反射更敏感 。 鼻-鼻窦黏膜受到刺激后分泌物增多并倒流 , 咽部或下呼吸道收到其刺激后产生咳嗽反射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室内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致UACS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 日本制定的咳嗽防治指南中强调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 , UACS则应首先被考虑 , 可行诊断性治疗 。
根据目前研究资料显示 , UACS的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学龄前组 , 此结果与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结果一致 。 UACS多发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原因考虑可能如下:(1)学龄前期儿童从单一家庭生活环境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环境 , 以及活动范围增大 , 这些都增加了小儿本身接触致病微生物和变应原的机会 , 容易发生感染性和过敏性疾病 。 (2)学龄前期鼻窦尚未完全发育 , 鼻窦开口较大 , 鼻腔、鼻窦内的黏膜组织非常脆弱 , 血管和淋巴又很丰富 , 一旦感染黏膜就会肿胀 , 分泌物增多 , 导致鼻窦开口阻塞 , 容易引起鼻窦炎 。 (3)学龄前期腺样体增值旺盛 , 部分患儿出现腺样体过度肥大 。
UACS并不是诊断的终点 , 应进一步明确原发疾病 , 例如:鼻窦炎、鼻炎、腺样体肥大、咽炎等 。 研究资料中鼻窦炎最多见 , 且集中在慢性湿性咳嗽组 , 结果与国外一项前瞻性研究一致 。 依据儿童鼻窦炎诊断标准及辅助鼻窦冠状CT扫描结果符合鼻窦黏膜增厚>4mm,或窦腔存在气液平或模糊不透明影 。 其中鼻窦炎中上颌窦炎为主 , 与文献报道一致 。 上颌窦炎多发原因与其发育时间和解剖位置相关 , 上颌窦出生时即存在 , 1岁开始发育 。 解剖位置较低 , 窦腔大 , 自然开口高 , 一旦出现炎症 , 分泌物引流不畅 , 易形成上颌窦炎 。 因此 , 以慢性湿性咳嗽就诊的学龄前期儿童 , 临床医师应注意有无UACS之类疾病 。
研究中以干性咳嗽就诊的儿童UACS中 ,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位于第一位 , 其诊断依据符合2010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提出的儿童AR诊断标准 。 AR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 ,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 目前研究认为AR导致UACS的可能机制包括:(1)鼻咽部局部炎性反应刺激上气道咳嗽感受器 。 反复的刺激和炎性反应相关的介质可以在气道感觉通路的多个水平上增加其敏感性 。 (2)鼻分泌物后流的直接刺激引发咳嗽发射 。 (3)通过神经反射和骨髓反应导致下气道炎性反应而降低气道咳嗽受体阈值 。 16例AR中13例咳嗽伴有晨起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 , 3例仅表现为流涕鼻塞 , 不难发现 , 慢性咳嗽对患儿生活造成影响 , 是儿童来院就诊的主要原因 , 而伴随症状家长往往忽视 , 因此临床医师全面的问诊至关重要 , 以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