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军|冰雪赛场上的“生命守护”

本文转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北京冬奥 我们来了】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金振娅
医疗卫生保障对于赛事成功举办至关重要。作为唯一承担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体育场馆的医疗保障工作的医院,就如何守护运动员的生命安全,中日友好医院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日前接受了采访人员的专访。
医护人员主要来自急诊科、骨科、外科、心脏科、神内科等科室
“冬奥会的每一个场馆都会有医疗团队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设有一位医疗官负责整个团队的工作。”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主场馆国家体育场医疗官、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凌兰介绍,作为国家卫健委直属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将承担国家体育场主场馆、延庆高山滑雪场以及兴奋剂检测三项任务。
医院如何选拔人员?“从骨科、外科、心脏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挑选骨干医护人员,通过6小时以上的急救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冬奥医疗志愿者。”凌兰介绍,去年下半年医院接到这项任务后,经过组织与对接,目前32名冬奥医疗志愿者全部进场,医疗站点部署完毕,正在开展现阶段的演练任务。
据中日友好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陈瀛介绍,创伤骨科是骨科的一个分支,主要诊治因为外伤引起的一些骨折或韧带损伤。对于一些运动损伤,主要采取微创治疗。
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也是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前哨阵地。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介绍,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中,急诊尤为重要。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内最早成立急诊科的医院之一,这次选派精兵强将参加,各个科室同时做好后援工作。
重症病人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重症大夫的身影。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则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5年前的冬天,一名日本籍滑雪运动员在张家口训练时受伤,有多发骨折、气胸,病情危重,通过直升机仅耗时1小时就转运到中日友好医院,经过精心治疗,这位运动员很快康复出院。“期待在冬奥赛场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
冰雪赛事对诊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冰雪运动是一项相对比较危险的运动,容易跌倒,引起骨折、脱位,以及半月板损伤、关节劳损,甚至出现一些高危的心脑血管或者胸腹联合伤和冻伤的可能性。
“例如高山滑雪项目,比赛时运动员的最高速度约140千米/小时。”本次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医疗保障、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锐介绍,“每一位高山滑雪医生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在坡度70%左右的高山专业赛道上熟练滑行,还要拥有高超的救治技术。”
“国际雪联有要求,在4分钟之内,高山滑雪医生到达出事点。”李锐介绍,到达地点后,还需要在后续运动员过去后才能进入出事点,所以真正可用的时间远不足4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还要第一时间判断出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是不是有问题。李锐解释,如果意识不清,要考虑到是否颈椎损伤;如果呼吸循环不稳定,需考虑是不是要做气管插管,甚至在雪道上做心脏复苏。同时还要呼叫救援,决定是直升机转运,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转运。
“这些都要在30秒之内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在15分钟内包扎、处理、转运,这在医院内是没法想象的。”李锐感慨。
为了争分夺秒,保证救援速度,一旦遇到危重病人需要转运,特殊情况下就需要经直升机转运。“大家别小看转运前的评估,实际上在整个航空医疗救援里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段军表示。
段军介绍,在直升机里,一旦病人病情发生变化,能借助的只有医护经验和床旁超声。所以,转运前的评估特别关键,评估到位了,准备就会到位。如果评估不到位,一旦需要做气管插管或者心肺复苏时,就无法进行及时救治。此外,需要评估转运的方式,比如是带着气管插管转运,还是上ECMO后再转运,这些评估将直接影响伤员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