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二 )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除夕饺子当然必不可少 。 天津卫大年三十的饺子讲究很多 , 必须有一个素馅 , 寓意新的一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 。 “津味素”是天津人的独创 , 我们在多伦多也包过这种饺子 , 就是找不到红粉皮 。 津味素馅料主要包括大白菜、豆芽菜、香菜、香干、粉丝、面筋(油条)、红粉皮、酱豆腐、芝麻酱、香油等 。 有的人家过年时还要把几枚硬币包在里面 , 看谁能吃到讨个吉利 。 临近午夜12点就要开始煮饺子了 , 与此同时 , 各家都要在门前放一挂鞭炮以示辞旧迎新 。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记忆中我的最爱就是妈妈亲手制作的“虎头鸡” , 那是我们家的春节保留节目 , 从我奶奶那开始就年年必做 。 我们家祖籍山东 , 虎头鸡是一道正宗鲁菜 , 2006年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那时一年才能吃到一回虎头鸡 , 因为只有到春节才能凭副食本买到几只冷冻鸡 , 家里养了几只下蛋鸡是舍不得吃的 。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我很小就看会了虎头鸡的制作方法 。 先是把收十干净的鸡剁成核桃大小的块儿 , 粘上面粉再裹蛋液 , 放到热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 , 再加水和调料 , 小火炖一个来小时 。 鸡块形似虎头 , 汤汁浓郁 , 盛到大碗中热气腾腾端上桌香味扑鼻 , 再配上一碗(天津小站)稻米干饭 , 真叫一个绝 。 一锅虎头鸡不能一顿吃完 , 断断续续要吃到正月十五 。 那时还不知冰箱为何物 , 放到阴冷处保存 , 过几天就要加热一回 , 现在想想一定是够咸的 。
去年春节 , 我第一次在多伦多做虎头鸡 , 今年还是会做的 , 这是妈妈的味道 。 女儿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 , 很久没有吃到这一口儿了 , 女婿出生在台湾 , 更是不知虎头鸡为何物 。 有一个好消息 , 去年末 , 加拿大老师傅协会举办“首届多伦多家庭美食达人大赛” , 我参赛的“虎头鸡”荣膺全场唯一一等奖 , 加拿大十多家华文媒体做了报道 。 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而言 , 虎头鸡与其说是一种口腹美味 , 不如说是一段温馨回忆 。 炖制的是历史 , 品尝的是故事 , 感受的是亲情 , 展示的是文化 。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春节忆 , 三忆是守岁
熬夜可是大年三十的华彩乐段 , 孩子们乐此不疲 。 上个世纪50年代 , 我们家从天津市河东区迁至塘沽区 , 定居在西林村(向阳街) 。 如今 , 塘沽区名号已不复存在 , 代之以滨海新区 。 那是一个条状胡同 , 一排住着八户人家 , 邻居之间只隔着一道矮墙 , 走得很近 。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大众网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抱着外孙忆“年味儿”
文章图片
60年代时胡同里十岁上下的孩子有七八个 , 天天在一起玩儿 。 三十熬夜守岁成为我们比拼毅力的舞台 , 谁也不敢说自己困了要睡觉 , 硬挺着生怕被同伴们嘲笑 。 那时的家用电器除了手电筒就是收音机 , 所有游戏项目都是纯手工的 。 年夜饭后 , 我们三五成群手中提着家长给制作的蜡烛灯笼到各家串门 , 然后集中到一家脱鞋上炕 , 围坐在一起开始通宵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