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有五个和酒有关的论述,酒在中医药里的功用( 二 )



这里的“马膏” , 指的就是马油 , 对于一些筋脉挛急痹症 , 外用马膏 , 内饮美酒 , 以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 。

5、寒痹熨法——《灵枢·寿天刚柔篇》: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有五个和酒有关的论述,酒在中医药里的功用】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 , 蜀椒一斤 , 干姜一斤 , 桂心一斤 , 凡四种 , 皆嚼咀 , 渍酒中 , 用绵絮一斤 , 细白布四丈 , 并内酒中 , 置酒马矢熅中 , 封涂封 , 勿使泄 。 五日五夜 , 出绵絮曝干之 , 干复溃 , 以尽其汁 。
方法就是取花椒、干姜、桂心放到美酒里浸泡 , 再把棉絮和白布放到药酒里 , 寒痹病者用桑炭火烤热 , 乘热熨烫针灸后的部位 , 以驱散风寒湿痹 。

上述五个方法都出自《黄帝内经》 , 也都和“酒”有关 , 也就足以说明 , “酒”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 同时也是一味很不错的中药 。
再后来 , 在《伤寒论》以及之后的历代中医典籍里 , 都有用酒为药、为引的做法 , 比如针对伤寒脉结代的“炙甘草汤汤” , 就需要用酒与药同煎 , 取它能宣通百脉、流通气血之用 , 使得经络畅利 , 同时还能导引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 使得气血和、经隧通、阴阳得平 , 脉复而心悸自安 。
所以 , 在历代医家和本草家眼里 , 酒是一味能疏通气血、舒筋活血、驱散外邪的中药 。

我们现在说的“米醋” , 古人也将其归纳在酒里 , 最早的名字就叫“苦酒” , 他性味酸涩而能收敛 , 在《伤寒论》里也有“少阴病 , 咽中伤 , 生疮 , 不能语言 , 声不出者 , 苦酒汤主之”的记载 。
现代科学发现 , 米醋熏蒸房间 , 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 能帮助杀灭一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 这也算是“酒”的一种衍生功用 。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酒” , 其实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 , 这个东西在体内的代谢比较麻烦 , 需要先降解成乙醛 , 然后水解成乙酸 , 这样才能排出体外 。 但我们传统酿制的酒一般酒精度数都不是很高 。
因此 , 酒 , 如果只是少量饮用 , 确实能振奋人的精神 , 调和畅达气血 , 但如果大量过量喝酒 , 那就真的“过犹不及”了 。

但不管怎么样 , 在中医药系统里 , 酒本身就可以作为一味中药使用 , 主要适宜于阴证、气滞、血瘀等证 。 所以 , 《药性赋》对它的描述是“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
最后 , 酒还是中药炮制的一种重要佐料 , 很多中草药的炮制都会用到酒 , 又以“黄酒”最佳 , 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 甚至改变中药本身的功用 。
如:当归酒炒后增强活血之力 , 黄连酒炒更善于调治目赤 , 黄芩酒炒专泻肺火 , 酒制大黄善清上焦积热 。

总而言之 , 酒在中医药系统里是广泛运用的 , 尤其在风湿痹症、虚劳、中药炮制等方面更有独特的效用 。 所以 ,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喝酒伤肝”就将其全盘否认 , 而应该辩证地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