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无鱼不成宴” 。 鱼肉味道鲜美 , 还能为人体提供每天所需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等 。 特别是逢年过节 , 人们都喜欢用精心烹制的鱼来讨个年年有余的好意头 。 市场上的鱼种类繁多 , 过年吃鱼 , 人们应该留意些什么?不妨听听食品科学专家们怎么说 。
科普一: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鱼
吃鱼的好处不少 , 但吃法上要保证健康 。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少伟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
吃鱼种类尽量多些 。 鳗鱼、秋刀鱼等脂肪较多的鱼适合烤着吃 , 吃时可在鱼身上挤点柠檬汁;鲤鱼、白鲢、花鲢、草鱼、带鱼红烧后风味更好;黄鳝鱼、黑鱼、鲫鱼、鳕鱼等本身味道就鲜美 , 适合炖着吃;鳜鱼、鲥鱼、鲈鱼等肉质细嫩 , 适合清蒸 , 以保持原汁原味 。
鱼肉虽然美味与营养兼备 , 但对于痛风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和肝肾功能损伤者来说 , 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鱼 。 医生建议痛风患者减少或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 , 而鱼类含有嘌呤 , 特别是海水鱼 , 嘌呤含量比较高 , 如带鱼、鲳鱼、鲨鱼、凤尾鱼等 , 因此建议痛风患者少吃 。 又因为鱼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 从而加重出血症状 , 所以 , 血小板减少、血友病、钾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尽量少吃或不吃鱼 。 另外 , 鱼肉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2倍 , 过多摄入会加重肝肾功能损伤者的肝、肾负担 。
此外 , 富含卵磷脂的鱼子由于胆固醇较高 , “三高”人群最好少吃 。 还需要提醒的是 , 由于鱼子外有一层膜 , 常会“穿肠而过” , 其营养并不容易被消化吸收 。
科普二:吃鱼要注意防范鱼胆中毒
过年吃鱼 , 也要留意风险 。 除了喉咙卡刺 , 还可能有更危险的情形 , 那就是鱼胆中毒 。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研究员说 , 鱼胆中毒多数发生在长江以南省份 , 也包括港澳台地区 。 由于没有特效药 , 鱼胆中毒死亡率曾高达20%左右 , 是仅次于河豚鱼的杀手 。
鱼胆中毒 , 主要源于有些人习惯用生吞鱼胆的方式来治病 。 一些地方药物志、民间验方中不仅明确记载鱼胆无毒 , 还认为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 , 甚至壮阳等功效 。
事实上 , 动物实验证明 , 鱼胆仅有轻微的镇咳祛痰和降血压作用 , 且效果并不明显 。 如果用它来治病 , 很可能当达到治疗剂量时 , 人就已经中毒 。
目前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部来自鲤形目鲤科 , 包括常见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鲫鱼、翘嘴鲌、团头鲂(武昌鱼)等 , 因此生吞任何鲤科鱼类的胆 , 都是很危险的 。
如果按毒性来排序 , 鱼胆最毒的是鲫鱼 , 接下来是团头鲂、青鱼、鲢鱼、鳙鱼、翘嘴鲌、鲤鱼、草鱼 。 特别是草鱼 , 个头大 , 胆汁多 , 且容易购买 , 因此鱼胆中毒的患者有80%是被草鱼“放倒”的 。
钟凯研究员说 , 鲤醇硫酸酯盐是鱼胆中毒的真凶 。 研究证实 , 这种物质不怕热 , 也不怕酒精 , 因此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 , 都会导致中毒 。
虽然鱼胆毒性不一 , 但人有个体差异 , 导致中毒的量有所不同 。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 , 一般只要几克鱼胆汁就能导致中毒 , 如果是两三公斤重的大鱼 , 一个鱼胆就够了 。
发生鱼胆中毒后 , 病人一般很快就会发病 , 初期症状会类似吃坏肚子的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 , 随后就可能出现肝肾受损 , 之后则会逐渐出现急性肝坏死、肾衰竭、脑水肿、心肌损伤等严重症状 , 甚至导致死亡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的鱼胆都有毒 。 不过 , 生食鱼胆还存在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 即使泡入酒中也不能保证消除风险 。 所以专家提醒最好不要食用鱼胆 。
- 螺旋体|莱姆病的病程有快有慢,发现这5种情况,及时检查,切莫耽误病情
- 躁狂|“天才”译者患的“双相情感障碍”有可能通过药物干预治愈吗?
- 囊肿和肿瘤,有什么区别?会不会癌变?出现在这3个部位要警惕
- 咳嗽|比频繁咳嗽更难受的是有痰咳不出!做到以下几点化痰止咳
- 近视|推荐女生多囤这5款“宝藏美食”,解馋低卡又营养,遇见别错过
- 航线|深圳有序恢复线下经营和交通服务
- 65岁后步行运动有何益处?了解4个注意事项,坚持走路有益健康
- 上了年纪,身上为什么会有股“怪味”?做好4件事,减少老年味
- 降低|主食吃红薯不如吃它,它是“天然肠道清道夫”,便宜又营养
- 睡眠|丰盛的晚餐是慢性杀手,不仅增加糖尿病风险,至少要有“7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