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文章图片
金黄的麻花
文章图片
甜甜的糖画
文章图片
美味的包子
文章图片
多彩的花卷
文章图片
酥脆的油果
糖画甜甜
□文/蔡俊
小年之后的每一天 , 人们的心思仿佛都扑在如何过好春节的各种细节上 。 大街小巷 , 时不时便可见到人们大包小件往车子后备厢塞年货的身影 。
想起年少时 , 跟着父母去农贸市场置办年货 , 买一个甜甜的糖画 , 是必不可少的 。 直到现在 , 物资丰盛 , 很少有人会对糖有更多的需求 , 但每家过年时 , 买糖仍是约定俗成的惯例 。
糖 , 在年俗里 , 意味着甜甜蜜蜜 。 “糖画” , 也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 尤其在农村 , 每年过年 , 家家必备的灶糖 , 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儿 。 民间习俗说:“腊月二十三 , 灶王爷上天 。 ”阖家吃灶糖 , 甜甜灶王爷的嘴 , 让他上天“言好事” , 这应该就是过年时必备糖品的年俗由来吧 。
小时候 , 能在过年时实现“糖自由” , 是最大的心愿 。 大年初一 , 小朋友们约好挨家挨户串门拜年 。 那时 , 每家大多有两到三个孩子 , 大年初一吃完早饭 , 一家家的兄弟姐妹们 , 穿上新衣出发去找小伙伴们 , 顺便给大人拜年 , 之后滚雪球般 , 人数越来越多 , 每到一家 , 乌泱泱一群小朋友大呼小叫地喊“叔叔阿姨过年好!”随后拉开自己的口袋 , 等着大人往里面装瓜子、糖 。 瓜子可以一抓一把 , 糖可是稀缺物 , 水果糖尚且一人一颗都要计划着发 , 牛奶糖更是鲜见踪影 , 如果有人有幸拿到 , 真如中彩一般 , 可以开心一整天 。
那时 , 吃带着漂亮包装纸的糖属实不易 , 但在农贸市场 , 几分钱 , 就能买到一个漂亮的糖画 。 糖画手工艺人用一勺、一铲、一纸、一签 , 看似随意地浇着糖稀 , 几分钟后 , 一个大公鸡糖画就做出来了 。 之后 , 父亲用自行车驮着后座上专心致志舔糖画的孩子 , 结束一整天的采买 , 乐滋滋地回家 。
当年 , 还有一种过年专属糖——麦芽糖花生酥 , 也赚足了孩子们渴慕的眼神 。 这种糖制作工艺简单 , 大人们煮好山芋后 , 放入麦芽 , 再过滤 , 注入锅中熬制 。 那时候 , 铁锅边的我们馋得口水直流 , 就算烧糊了的糖稀 , 也你争我抢 。 糖稀熬好后 , 再加入加工好的芝麻、花生、糯米 , 捏成糖果 。 过年的糖果 , 就这样做成了 。 花生和芝麻的香脆 , 加上糖的香甜 , 一口花生酥咬下去 , 唇齿留香 。
今年遍地开花的年货节上 , 时不时地会出现糖画、面人儿的摊位 , 大人们带着孩子 , 在糖画摊前驻足流连 , 孩子们看见糖画成形的那一刻 , 欢呼雀跃 , 悠久的年俗和香甜的美味 , 也在这滋味中无声传递……
蒸炸备年 , 团聚最幸福
□文/赵剑尘
说起蒸花馍 , 虽然现在超市里各种品类的花卷、馒头都有 , 可是过年自己蒸一些喜爱的面食 , 厨房里飘出的香味 , 满满的全是对往昔年味的怀念 。
家住八道湾的张玫 , 计划用两天来蒸花卷和包子 。 张玫从小到大一直看着自己的父母在过年前蒸花馍 。 这一个“蒸”字 , 在父母亲那一辈的人们眼里 , 是件很隆重的事 。 以前 , 家里亲戚朋友多 , 有客人来拜年 , 上了各种凉菜、热菜 , 主食就是花卷、包子 。 如今 , 这个年俗由自己来承袭了 。
- 饺子泡馍凉皮宅在家依然可以吃到“陕西味道”
- 妈妈牌饺子 家的味道
- 八旬婆婆感染新冠入院,意外治好困扰多年的“心病”
- 25年的乙肝终于康复了,我也撞了一回大运,捡回了一条命!
- 运动真的可以抗癌!如何运动患癌风险最低?20年的随访数据告诉你
- 邀您找回记忆中的味道
- 让老卢湾难忘的上海砂锅饭店要搬家了?有居民从小吃到老,老画家寄语砂锅好味道!
- 山东日照:卤水豆腐散发记忆里的味道
- 空气污染是大脑慢性杀手?一场跨越20年的“缉凶”
- 至今没阳的人春节该不该走亲戚?对比这一年的春晚,你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