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上见功夫,仙鹤草治嗜睡效果如神


|一味药上见功夫,仙鹤草治嗜睡效果如神

文章图片


|一味药上见功夫,仙鹤草治嗜睡效果如神

逍遥散治疗嗜睡欠佳 , 加仙鹤草效增
方某 , 男 , 12岁 , 2002年3月1日初诊 。 患者父亲诉其子近1年来嗜睡 , 伴时时叹气 , 性情暴躁 , 有时无故发笑 , 饮食欠佳 , 口干而不多饮 。 自诉头不昏 , 唯倦怠嗜睡 。 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 , 脉弦细 。

证属肝郁脾虚 , 拟丹栀逍遥散加味 , 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郁金、丹皮、栀子、石菖蒲各10g , 龙胆草、薄荷、炙甘草各6g 。 3月14日复诊 , 其父诉5剂后 , 患者嗜睡已明显减轻 , 饮食增加 , 但乏力无改善 。 守方加仙鹤草30g , 5剂 。 10天后其父专程相告 , 患者服完二诊药后 , 嗜睡消失 , 精神正常 。
按:综观患者脉症 , 本例当属肝郁化火 , 脾虚不运 , 故用逍遥散加郁金疏肝解郁为主 , 加丹皮、栀子、龙胆草清泻肝火 , 加石菖蒲开窍 。 二诊时患者嗜睡虽减 , 但仍乏力 , 乏力则思睡 。
有文献报道 , 闽北山区农民每遇劳力所伤 , 出现倦怠乏力 , 甚至嗜卧不起者 , 即以单方仙鹤草一把 , 服后便可霍然而起 。
可见 , 本品有调补气血 , 治疗气虚乏力之功 。 盖嗜睡与乏力密不可分 , 即嗜睡者往往乏力 , 乏力者往往嗜睡 。 故乏力不除 , 则嗜睡不解 。 仙鹤草调补气血以治乏力 , 则嗜睡随之得除 , 故收全功 。

印会河教授初出茅庐时曾治一患者 , 其病咳喘 , 痰稀量多 , 苔白脉弦 。 认为是寒饮射肺 , 遂按其父经验处以小青龙加石膏汤 。 病者复诊时谓服药三剂后诸症依旧 , 并执意要其父诊治 。
其父审脉辨证 , 认为理、法、方、药尽皆入扣 , 但何以不效?因相知有年 , 素知患者酷嗜“杯中物” , 询及近日饮酒情况 , 谓病后已不能饮 , 饮即咳喘更甚 。 遂认为其病水饮乃酒湿停聚所致 , 只在前方中加葛花三钱 , 患者服后咳喘尽退 , 参加农田劳动如前 。
于此可见 , 处方中的药物 , 有时虽一味之差 , 但动关全局 。 这里加葛花一味解酒湿 , 即有治本之功 。

《伤寒杂病论》配伍之严谨 , 素为后人所叹服 。 如附子、细辛配麻黄则解表 , 配大黄则通里 , 一味药的更换使治有表里之异 。 麻黄、杏仁、甘草配桂枝则散寒 , 配石膏则清热 , 一味药的差异使治有寒热之分 。 人参、干姜、甘草配白术则理中焦 , 配附子则救下焦 , 一味药的改变则治有中下之别 。
此为因一味药的加入使配伍不同 , 而方名主治完全不同者 。 还有一些中药具有消除或缓解患者某种自觉症状或体征的特殊功效 , 这种对症用药 , 亦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云:“若腹中痛去黄芩 , 加芍药三两 。 若胁下痞硬 , 去大枣 , 加牡蛎四两”等 , 即是其例 。
凌一揆认为 , 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祛除病因、调整病机、消除症状等内容 。 病因为本 , 症状为标 , 故“标本同治”时 , 对症用药更不可缺 。
何裕民则更明确地指出“对症治疗、随症加减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支柱” 。 何况症状急重时 , 消除症状以解患者痛苦是当务之急 , 所谓“急则治标” 。
病例1既往常用“腰痛方”有效 , 近用无效 , 经加用狗脊有效者 , 因狗脊不仅补肾阳 , 强腰脊 , 有消除病因的作用 , 且能引药直达病所 。

《本草求真》谓牛蒡子 , 既能降气下行 , 复能散风除热 , 因而咽间肿痛 , 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