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 , 几万人 , 这还只是在医院死亡的 , 不知道没去医院死亡的有多少 。 ”
今天(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终于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开放以来的“在院新冠相关死亡病例” , 59938例通报数据发生在“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 , “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 , 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 , 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 , 65岁及以上约占90.1% , 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 。 ”
文章图片
毫无疑问 , 对比12月7日“新十条”发布以来 , 伴随着防疫策略转向后的每日疫情动态统计的30例左右死亡病例 , 这个数字着实震惊了不少人 , 毕竟 , 就像网友在评论中所言 , 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包含那些没有进入医院的死亡病例 , 他们也不会纳入统计范畴 。
此前 , 伴随着开放后身边肉眼可见的感染病例增多 , 以及各地医疗机构一床难求 , 殡仪馆排队的状况 , 已经让很多人对每日通报数据产生了不信任感 , 实话实说 , 每日几千例的感染数据和个位数的死亡病例通报 , 即便没有了全员核酸检测筛查产生的大数据 , 也严重不能体现实际染疫状况 。
此番死亡病例数据的来源 ,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法 , 是自2022年12月31日起 , 要求医疗机构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 , 而这也是出于“科学分析研判疫情的影响”需要 , 在“集中精力实施患者救治”的同时 , “科学实事求是做好死亡病例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和上报” 。
不得不说 , 前期数据特别是染疫人数和死亡数据的缺失 , 已经让外界产生了一些不信任感 , 能够在发布会上公开发布这一数据 , 算是及时回应了外界关切 , 也让普通大众了解到了开放至今的疫情真实状况 , 在“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背景下 , 真实数据是大家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手参照 , 非常重要 , 如若不然 , 人们连疫情状况都不了解 , 根本做不到对自己健康负责 。
数据之外 , “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 , 65岁及以上约占90.1% , 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的统计分析虽然不够详尽 , 但还是如同外界猜测的一致 , 众多老人成为第一波染疫高峰的代价 , 5000多名65岁以上感染者没有熬过这个冬天 。
在一个平均预期寿命78.2岁的国家 , 死亡病例80.3岁看上去超出了平均年龄 , 但绝不意味着这些老人的去世就能减轻对社会的冲击 , 他们中的很多人本不该在这个冬天与世界告别 , 也不该成为染疫海啸的代价 , 毕竟 , 新冠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 , 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早已问世 , 假如准备充分的话 , 这个数字可以大幅降低 。
就像网友在评价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文章时用到了“冷血”二字 , 对他所称的“老人的死亡也非常令人悲伤 , 但是客观说 , 老人死亡情感之外的社会性冲击与青壮年人尤其是儿童死亡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 如果年轻人死亡增多 , 除了悲伤 , 还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无法认同 , 老胡本人虽然已经是62岁的老同志 , 但这番话说得着实非常不近人情 , 任何时候 , 身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新冠高危群体的老人都应该受到最高级的保护 , 而不是牺牲品 , 更不是他们的牺牲就会对社会冲击力会小很多 。
文章图片
恰恰相反 , 59938例纳入“全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的死亡患者 , 是我们整体防疫体系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 这其中 ,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防疫并非完美 , 甚至存在着一些教训深刻的缺陷 , 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 但“亡羊补牢 , 犹未为晚” , 相信 , 只要补齐短板 , 在至今还看不到疫情终结那一刻之际 , 悲剧至少不会继续 。
- 孩子:“那几个人没有脖子”,妈妈忍不住回头一看,差点当场崩溃!
- 女性这“部位”越大,或许预期寿命就越长,看看你有没有吧!
- 银行|中秋节吃月饼和螃蟹,对身体有没有影响?听听心内科医生怎么说
- 黑米能抗癌?为什么没有人吃黑米治癌症?一文揭晓答案
- “阳康”后的8个表现,提示身体并没有恢复正常,不要大意
- 不管你有没有阳,务必注意这4件事,后果可能比患上新冠还要严重
- 阿尔茨海默氏症没有简单的治疗方法
- 重度抑郁+焦虑症,没有人会理解,学着和自己相处
- “去打仗没有武器”,东北地区抗疫经历了什么?
- 每月那点事:没有卫生巾的古代,女子如何度过恼人的“那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