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六 )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外邪袭表 , 腠理不固 , 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
2.辨太阳伤寒证
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 , 导致卫阳被遏 , 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恶寒 , 发热 , 头项强痛 , 无汗而喘 , 骨节疼痛 , 脉浮紧 。
[机制分析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 , 卫阳被遏 , 肌肤失于温煦 , 则见恶寒;寒邪郁表 , 卫阳奋起抗邪 , 正邪交争 , 故发热 。 卫阳郁遏 , 脉中营阴郁滞 , 筋骨失于温养 , 故头身疼痛 。 寒性阴凝 , 致使肌腠致密 , 玄府不开 , 故见无汗 。 寒邪凝束 , 正气抗邪 , 故脉浮紧 。 寒邪束表 , 肺气失宣 , 则呼吸喘促 。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邪袭表 , 卫阳被遏 , 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 。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
③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为感受风邪 , 表现出恶风、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症状;后者为感受寒邪 , 表现出恶寒、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 。
(二)辨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 , 病邪循经内传其腑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 由于病邪分别与水、血相搏 , 病机各异 , 故太阳腑证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
1.辨太阳蓄水证 是指太阳经证不解 , 病邪循经人腑 , 膀胱气化不行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小便不利 , 小腹胀满 , 发热 , 恶风 , 自汗 , 心烦口渴 , 或饮人即吐 , 脉浮或浮数 。
[机制分析
太阳经证不解 , 故见发热 , 恶寒 , 脉浮等表证 。 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 , 气化功能失职 , 邪与水结 , 水液停蓄 , 故见小便不利 , 少腹满 。 水停而气不化津 , 津液不能上承 , 故渴欲饮水 。 若饮多则水停于胃 , 致胃失和降而见饮人即吐 。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病邪侵入膀胱 , 邪热与水互结 , 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 。
②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的水气停蓄症状为辨证依据 。
③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太阳经证未解的表现 。
2.辨太阳蓄血证
是指太阳经证不解 , 邪热循经深入下焦 , 与瘀血互结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 , 小便自利 , 神志错乱如狂 , 善忘 , 大便色黑如漆 , 脉沉涩或沉结 。
[机制分析
太阳经证失治 , 邪热随经内传 , 与血相结 , 瘀热结于下焦少腹 , 故致少腹急结 , 甚则澉满 , 瘀热内结 , 上扰心神 , 故见神志错乱如狂 , 甚则发狂 , 以及善忘等症 。 病在血分 , 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 故小便自利 。 淤血下行随大便而出 , 则大便色黑如漆 。 脉沉涩或沉结 , 是因瘀热阻滞 , 脉道不利所致 。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病邪侵入下焦 , 邪热与淤血相结为主要病机 。
②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辨证依据 。
③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太阳经证未解的表现 。
④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小腹满为主症;后者以小便白利、少腹急结、神志错乱如狂为主症 。
二、辨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邪内传阳明经 , 以致阳热亢盛 , 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 , 性质属里实热证 。 阳明病证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 , 正邪斗争剧烈的极期阶段 。 阳明病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 , 邪热内传人里;或由津液素亏 , 而阳气偏盛之人 , 初感外邪 , 即化热入里;或由于感邪较重 , 虽发汗解表 , 未能逐邪外出 , 依然传里化热;或由少阳病失治 , 邪热传入阳明所致 。 其主要脉症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