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五 )


以上介绍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病证的辨证方法 , 是对脏腑辨证内容的补充 。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 , 结合其临床体会 , 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 , 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 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 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 , 发展阶段 , 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 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 , 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 , 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 ,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 以病变部位分 , 则太阳主表 , 阳明主里 , 少阳主半表半里 , 三阴均属于里 。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 , 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 , 多属于虚证、寒证 。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 , 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 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 , 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 , 以阴阳为总纲 , 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 。 凡是抗病力强 , 病势亢奋的 , 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 , 病势衰减的 , 为三阴病证 。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 , 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
一、辨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 , 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 病位表浅 。 太阳统摄营卫 , 主一身之表 , 抗御外邪侵袭 , 为诸经之藩蓠 。 外邪侵犯人体 , 太阳首当其冲 , 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 , 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 风寒袭表 , 卫阳被遏 , 肌腠失于温养 , 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 , 经气不利 , 气血运行不畅 , 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 , 脉气鼓动于外 , 故脉浮 。 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 , 无论病程的长短 , 但见此症此脉 , 即可辨为太阳病 。 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 , 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 。 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 , 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 , 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 。 若太阳经证不解 , 病邪可循经人腑 , 还可导致太阳腑证 , 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
(一)辨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 , 正邪抗争 , 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 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 。
1、辨太阳中风证 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 , 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发热 , 恶风 , 汗出 , 头项强痛 , 或见鼻鸣 , 干呕 , 舌苔薄白 , 脉浮缓 。
[机制分析
卫为阳 , 营为阴 , 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 , 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 , 以致卫外不固 , 营不内守则汗出 。 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 , 阴弱者汗自出 。 ”由于汗出 , 肌腠疏松则恶风 。 若外邪犯及肺胃 , 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