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农业是最大“黑马” , 乡村是发展“热土” , 新技术赋能新农人成新专家
“月子会所”里 , 农作物这样“定制”
文章图片
鸟瞰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 。 本报采访人员邢千里摄■本报采访人员占悦
足球场大小的温室内 , 枝蔓缠绕 , 一台“变形金刚”穿梭于藤架间 。 这是正进行更新测试的“蔬果采摘智能机器人” 。 1.5米长的机械臂精巧移动 , “咔嚓”声中 , 番茄被另一支“手”稳稳接住 , 放入采摘框 。 机器人的“神经中枢”是“胸口”高分辨率摄像机 , “分辨”番茄颜色 , 判断是否成熟可采摘 。
崇明岛上 , 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的农民“工程师”们 , 不断对农业新科技考究打磨——未来将推出高效率、全自动、24小时工作的采摘机器人 , 将平均采收速率从8秒/个提升到4秒/个 , 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
农业是最大的“黑马” , 乡村是发展的“热土” 。 一座座高科技农业创新园在乡间田园挨个涌现 , 描摹出乡村振兴的一派热火 。 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到 , 将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深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 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
在上海 , 现代科技引发转型迭代 , 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 , 农民们喜笑颜开 。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
蔬菜入住顶级“月子会所” , 产量是人工种植的10倍
从荷兰运来的生菜种子 , 通过全自动播种器“注入”正方体的泥炭底盘 , 随即迅速被推送至集装箱式的催芽室 。 这里被誉为“婴儿室” , 生菜在这里生根发芽 。 “新生儿”通过传送带移至数十米开外的温室苗床 , 开启为期12天“饭来张口”的育苗期 。
传统农耕“靠天吃饭” , 全自动技术可以规避“意外” 。 温室屋顶悬挂着两个温度感应器 , 后端连接着中控系统电脑 , 发送各种指令——开灯关灯、调节遮阳网等 。 室内还有冷热交换器调控温度 。 最后阶段 , 2米高的定植机器人 , 将生菜挪至种植管理区 。 在这样的顶级“月子会所” , 生菜出落得亭亭玉立 。
技术释放出更大效能 , 生菜、番茄、彩椒等农作物均能享受“优待” 。
上海由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军介绍 , 全自动、智能化的系统运用于农作物全生长周期 。 “需要人工介入的只有植株调整 。 ”生菜成熟时间由原本60天减少为45天左右 , 一年种植茬数可增加到14次 。 产量也随之提升 , 平均每天可为上海市民提供约25吨绿色蔬菜 , 是人工种植的10倍 。 75%的人力得到优化 。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 , 上海正推动发展与超大型城市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 。 今年 , 全市将建设2000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 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 , 持续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
碳排放趋零的温室里 , 农产品“量身定制”
一场雨 , 淋在温室W形屋顶上 。 片刻过后 , 农作物尝到这份甘甜 。
压力作用下 , 雨水顺着屋檐流入管道 , 汇集至室外一块15万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 , 雨水进行两次过滤及紫外线消毒 , 一扫沙石、微生物 , 达到纯净水标准 , 用作灌溉 。 这个装满的收集池 , 能保证8个月用水量 , 让农业生产更“绿” 。
这两天 , 温室屋顶“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 由企业研制的太阳能光伏板正紧锣密鼓“上新” 。 工人们在屋顶铺满光伏板 , 将接收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 该装置还将给雨水收集池“盖被子” , 漂浮于水面的光伏板既用于节能 , 也能为水池起到“冬天保温、夏天降温”的作用 。 “要安装2.4万块光伏板 , 预计将节约60%的电 。 ”杨少军说 。
- “小农户+大服务”加出粮食发展新高度
- 新春花市“花”了心思
- 肾病综合征|中年回“青”指南,好状态全靠“调出来”
- 肝脏|假期过后没食欲?听听营养师怎样应对“节后综合症”
- 脾胃|中医:“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病专方,枢转中焦复升降
- 中风|情绪危害心脏健康?难怪“爱笑的人”身体好
- 曾被称为“最美辣妈”,当年火爆网络的健身女星郑多燕现状如何?
- “双德”发挥出色,马刺悄然升西部第3,那支坚韧的马刺回来了?
- 临近耳顺之年,我终于摆脱了更年期的疼痛
- 左手长期戴“玉手镯”的女人,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