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仲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由来已久,距今25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已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后来,汉代张仲景在治疗学上的应用,树立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又提出:“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治未病”理念在中医理论与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形成中医思维的独到之处,总是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
那么,中医为什么能治未病呢?首先,中医治未病理念基于阴阳观。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为用,而且须臾不可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自然宇宙是由阴阳造化而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健康的身体总是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人体生病是因为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被打破,可知的“已病”是机体的外在表现,中医根据这些外在表现就可以推理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未病”,中医就是将被打破的阴阳失衡状态在药物、针刺、灸疗等方法作用下恢复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中医治未病有五行法则作指导。古人发明五行理论,用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最直观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属性,禅释大自然物质之间运行的规律,形成东方哲学思想的五行理论。天地自然大宇宙,人身气血运行小宇宙,同样是受五行规律的影响运行。相生相克是五行规律的正常关系,相乘相侮则为异常。其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太过或不及则出现乘侮关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又被称为“母子关系”。在人体中相对应的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人体阴阳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就会随之而变化,这些变化就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不同,就会出现“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的现象发生。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今天,为大家总结了相生关系的两方面——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 母脏|中医为什么能治未病】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瘦、乏力、肢体麻木,或手足蠕动,甚则震颤抽掣等。阴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由于相生的关系,病情虽有发展,但互相滋生作用不绝,病情较轻。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最终导致心肝火旺。心火亢盛,则现心烦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肝火偏旺,则现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心属火,肝属木,木能生火。肝为母,心为子,其病由心及肝,上传于母,病情较重。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认识相生相克、互相传变的规律,在治疗已病之脏腑的同时,要考虑治疗可能被传变的脏腑,让这些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状态,促进已病脏腑逐渐恢复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 喝牛奶|为什么不建议女性天天喝牛奶?提醒:喝牛奶牢记4点,更营养
- 脏腑|重庆肿瘤专科医院:中医帮你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 心脑血管|大荔中医医院脾胃肺病科“妙手回春”受到患者的称赞
- 需求|预约诊疗 |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1月17日—1月23日医生出诊一览表
- 原来痛风的发作与这些因素有关,中医告诉你缓解痛风的好疗法
- 变化|邵东市中医医院:血压很“善变” 怎么办?
- 范可尼|为什么会长白头发?
- 鼻涕|鼻炎为什么难以根治?对于鼻炎,我与它势不两立
- 歧视|乙肝容易传染?中医帮你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治疗乙肝一步到位!
-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气血足不足可以自己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