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娟|我国首个通信领域科普聊天节目上线

来源:科技日报
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皆可彼此对话,时至今日,通信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谓翻天覆地。
新年伊始,科技日报社、世界5G大会、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奉上我国首个通信领域的科普节目《通个信》。
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专家也得说人话,不说清楚不许走”。
在首期推出的5期节目中,主持人科普作家吴宝俊和他的搭档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何沛苁将求教多位专家,掰开了、揉碎了聊通信技术的前世今生,以及以通信技术进步为底座改写人们生活方式的自动驾驶、智慧医疗、5G创新人才等。节目于1月6日起在各大平台陆续上线。
从给个眼神开始,人类有了通信方式
从没有科技手段之前人类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到电磁波的应用让通信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讲了很多有趣的历史和故事。
人类最早的通信方式是怎样的?
当我反感你的靠近,瞪你一眼;想让你靠近,就给个眼神。这就是人类短距离沟通的开始。但距离更远的信息传递手段,是声音。曹则贤告诉我们,民歌就是一种通信模式。另外,官方传递信件的驿站系统是一种远距离的通信方式。
不要以为今天的通信方式有多聪明,在利用电磁波通信之前,人类已经发明出了一整套有效、巧妙的通信方式,从通信模式、编码、载体运用,到如何保密等,应有尽有。
而电磁波的诞生,才是使今天的通信技术一日千里的起点。
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了吉尔伯特发现了电,但未必知道,磁是今天叙利亚一带一个放羊娃发现的。这就如同法拉第让我们认识到电和磁是一家,电能产生磁,磁也能产生电,却未必了解麦克斯韦及他的方程组又和泰特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
十四五岁的马可尼在阿尔卑斯山旅游时发生了什么?演员海蒂和音乐家前男友在一起创造出了什么?大神级天才海因里希·赫兹去世后,为什么世人给他的评价是“他是遭天谴的人”?我们的奋斗者号下潜海底一万米,使用了什么通信技术?
从曹则贤老师的谈古论今中可以找到答案。
从1G到5G,没有什么物体不可对话
从1G到5G,通信技术以每10年左右一个代际的速度向前演进,有些关键节点的进步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生活乃至生产方式的改变。
如高通公司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博士所言,1G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在那个模拟通信技术时代,特别贵的“大哥大”覆盖有限,速率很慢;虽然2G时代数字通信技术取代了模拟通信技术,让手机的信号覆盖更广、通话质量更好、价格更低,但这两代技术都是以语音通信为特色。
从3G时代开始,一切变得不同,真正的通信技术开始走向成熟,数据传输成为关键词,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让3G技术落地结果。
3G技术催生的应用虽然在今天看来很初级,但当技术与应用相互作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发现数据传输速度不够快了、带宽不够用了,4G技术登场,催生了很多爆款应用。
同理,当4G也满足不了带宽的进一步更大需求时,5G就来了,更为关键的是,它的技术特性带来了通信技术作用于社会的革命性改变,通信不再仅服务于人,而是可以连接人与万物。
从1G到5G的发展进程易于梳理,它们对各行各业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也不难理解,你对5G手机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刻。
如何理解时延、毫米波、比特、下载速率等晦涩技术术语?节目中徐晧博士还将给予一揽子科普。
5G汽车人,争做无人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界大佬跨界造车,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用回答,因为5G来了,自动驾驶成为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