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姜宗延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烟台毓璜顶医院于翠翠团队:“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孙淑玉通讯员李成修李凌峰姜宗延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大到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 小到每一台手术的成功 ,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 科技创新使麻醉学科发展突飞猛进 , 逐渐成为医院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麻醉学科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 , 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 , 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 。
一台手术顺利平稳拿下 , 不仅让手术医生做得顺利 , 也要确保病人在术中舒适平稳 , 麻醉医生在背后默默做了很多工作 。 术前访视病人 , 评估检验检查数据 , 分析病情的轻重缓急 , 权衡利弊 , 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 。 术中动态观察生命体征 , 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要求维护病人的器官功能 , 尤其遇到了急危重患者 , 病情变化快 , 麻醉要求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 , 一旦出现危险信号 , 就要及时分析 , 查找原因 , 马上干预 。 他们每天都是在和生命较量 , 和时间赛跑 , 只有等患者舒适醒来 , 被安全送出手术室后 , 他们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才会放松下来 。 烟台毓璜顶医院麻醉科于翠翠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在每一位患者身旁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姜宗延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烟台毓璜顶医院于翠翠团队:“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文章图片
于翠翠在查看患者复苏情况
感谢你在我最恐惧时让我无所畏惧
38岁的陈群(化名)体检查出肺结节时 , 他并没过多在意 。 但真的要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 , 望着惴惴不安的家人 , 他突然慌得不知所措 , 各种恐惧与不安涌上心头 。 进出手术室前后不到4个小时 , 陈群却觉得恍如隔世 。 除了满身的管子 , 他能清晰记住的只有两个瞬间:一个是手术开始前 , 有人在头顶轻柔地说了句“没事哈 , 睡一觉就好了”;另一个则是手术做完后耳边的低语:“醒了吗?手术很顺利” 。 这让人如沐春风的声音仿佛一剂强心针 , 驱散了陈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 鼓舞他走向清醒 , 重温世间美好 。
转入病房后的陈群曾在不同医生和护士的声音中努力辨认 , 几度“认亲”失败后 , 在与病友的闲谈中得知 , 当初让自己感到莫大鼓励与心安的人很可能是麻醉医生 。 可遗憾的是 , 直到出院他也没能“对号入座” , 藏了很久的那句“谢谢”只能化作心底的祝福 。
陈群的遗憾不是个例 , “没有姓名”和不被记得是麻醉医生的常态 , 也是于翠翠和麻醉科同事们早已习惯的日常 。 即使“鲜花不属于你 , 掌声也不属于你” , 即便是当一个无影灯下守护生命的“隐形人” , 他们依然把最黑暗的时刻留给了自己 , 把温暖和力量带给了病人 。
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后 , 外科医生负责专心施行手术 , 手术室内的一切异常情况则由麻醉医生应对 。 时刻盯紧监护仪上血压、心率、体温等数值变化外 , 病人的的脸色、嘴唇颜色、瞳孔大小等情况也需要实时监测 , 这之外 , 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手术进程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状况并给出解决预案 。 手术成功后 , 外科医生可以下台或短暂休息 , 但麻醉医生却仍要留在手术室看护尚未清醒的病人 , 并把他们送到复苏室 。
“病人睡了 ,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 ”工作二十余年 , 于翠翠练就了一双“好耳朵” , 即使有时忙得顾不上看监护仪上的数字 , 她也能迅速“听”出数值的异常并给予最迅速而有效的处置 。 手术过程中的每分每秒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 复杂的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 , 即使再忙碌再疲惫也要精神集中地守护在患者身旁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姜宗延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烟台毓璜顶医院于翠翠团队:“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