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疫苗、抗体如何应对新冠突变?清华大学张林琦等详解研发思路

近日 , 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病研究所(IHU)报告新冠变异新毒株B.1.640.2 , 携带46处突变 。 而在近2个月前 , 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首次在一例确诊病例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 , 该毒株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 , 对全球的已有疫苗和抗病毒疗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抗疫之战中 , “科学工具”在和时间持续赛跑 。 “从疫情暴发初期到现在 , 我们团队没有间断过对新的突变株的研究及评估 。 ”近日 , 清华大学医学院和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张林琦教授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表示 , 过去的2年时间里 , 其团队筛选获得了上千种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 , 每出现一次突变株 , 他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 同时也具备了非常全面的“抗体贮备” 。
此前的2021年12月8日晚间 , 由张林琦教授团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团队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教授团队、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下称“腾盛华创” , 由腾盛博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成立)共同研发的抗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此前称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 , 正式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 , 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 。

疫苗|疫苗、抗体如何应对新冠突变?清华大学张林琦等详解研发思路
文章图片

张林琦教授团队 。 清华大学 图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 , 体重≥40 kg)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COVID-19)患者 。 其中青少年(12-17岁 , 体重≥40 kg)适应证人群为附条件批准 。 其获批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ACTIV-2的3期临床试验 , 包括847例入组患者的积极中期及最终结果 。 最终结果显示 , 与安慰剂相比 ,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使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中期结果为78%) ,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
【疫苗|疫苗、抗体如何应对新冠突变?清华大学张林琦等详解研发思路】截至获批上市 , 这一抗体组合药物的实验室研发和临床试验历时20个月 。 “无论是抗体还是小分子药物 , 为了应对广泛流行的疫情 ,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药物上市 , 任何一款药物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 ”腾盛华创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表示 , 就目前在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几款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 , “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态势 , 在某种情况下是互补关系 , 两类药物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途径 。 ”
突变“天性”和持续存在的挑战
继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之后 , 奥密克戎是世卫组织纳入全球需关切的第五种新冠病毒变异株 。 对于最新的IHU 变异株 , 世卫组织流行病学家阿卜迪·马哈穆德(Abdi Mahamud)在1月4日于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 , “该变异株已经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 ”
实际上 , 奥密克戎才刚刚掀起全球科学界一波新的研究和测试 。 最新的世卫组织新冠肺炎流行病周报显示 , 截至2021年12月26日当周 , 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总体风险仍然很高 。 一致的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变异株更具繁殖优势 , 其倍增时间为2-3天 。
截至周报发布前 , 许多国家发病率快速增加 , 包括那些该变异株已成为占主导地位国家 , 例如如英国和美国 。 不过 , 目前在南非已观察到发病率的下降 。 来自英国、南非和丹麦的早期数据则表明 , 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 , 奥密克戎的住院风险更低 , 然而 , 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来了解包括氧气使用、机械通气和死亡在内的临床严重标志 。 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对感染后严重程度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