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晨|医生建议:心肺复苏技能全民普及,高等院校宜先行一步

作者:衣晓峰 常广明
在我国,普通群众的急救意识薄弱,急救技能缺失,极度缺乏基本急救技能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成为突发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的“瓶颈”问题。这其中,每年因各种急症、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因素酿成的心源性猝死早已司空见惯,但受我国现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限制,医务人员难以在3-5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抵达现场,使得院前的抢救成功率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发挥民众作为“第一目击者”迅速有效的紧急施救作用,无疑是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补充。

王永晨|医生建议:心肺复苏技能全民普及,高等院校宜先行一步
文章插图
谁最可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法宝?生命重于泰山!上面的难题如何破解?哪个群体最有可能率先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金钥匙”?今年11月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黑龙江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达成了一项课程合作协议,由前者选派骨干师资力量,为后者开设一门全新的选修课《初级心肺复苏指导》,相关课程计划安排及理论授课视频录制均已完成,这一开全省高校先河的新课程,受到了省旅游职技学院5000多名师生的高度重视与热烈响应。与此同时,在黑龙江省主管领导及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哈医大二院还将进一步“试水”,逐步与省内师范、体育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洽谈合作,扩大培训试点范围,总结经验并构建适宜全国推广的区域化高校急救教育模式。
据了解,此项《初级心肺复苏指导》课程首次在非医学院校的设置,历经了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起初的倡导要追溯到2016年——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全省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中,一项《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设“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的建议》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建议的提出者是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王永晨教授。此项建议首次明确在高校学生群体开展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是实现公众普及率快速提升的切入点、根本点和最优渠道,有其充分的科学性、可行性,惠及民生福祉,现实意义重大,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深入论证,得到了专家学者一致肯定。
2017年,后续研究报告《普通高等院校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设置的意义、可行性与对策分析》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2018年,王永晨教授团队“普通高校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获批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相关论文发表于2018年5月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年11月,由王永晨领衔主编的国内首部《初级心肺复苏指导》改革试验创新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进校园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心脏突停逾10分钟,生存无望那么,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和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到底如何?为什么将大学生选定为这项救命技能的优先受教育群体?这种开创性的培训工作,能否实现高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从无到有,从“摸石头过河”到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就此,王教授谈了他的思考、见解和设想。

王永晨|医生建议:心肺复苏技能全民普及,高等院校宜先行一步
文章插图
王永晨教授指出,21世纪的今天,由于生活环境变化、竞争压力增大及人口老龄化加快等社会因素,致使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例年均近60万人,居全球之首;加上地震、泥石流、火灾、溺水、踩踏、交通肇事等各种突发事件,每年需要现场急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远高于这个数字。在我国,约80%的心脏急症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者,其中有近80%的患者发病后死于院外。有研究表明,心脏停跳后2分钟内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可达80%;而3分钟内为70%,4分钟内为60%;超过6分钟,抢救成功率骤降至40%以下;而10分钟以后才开始,已然回天乏力,生存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