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率上升加剧病毒变异担忧,专家建议应持续监测( 二 )


刘善虑说 , 可以观察到 , 在快速传播下 , 奥密克戎出现突变株的时间越来越快 , 但是整体致病性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增强多少 。 今年9月 , 美国的感染者当中 , 80%都是BA.5 , 但是 , 仅3个月之后 , 在美国 , BQ.1.1、BQ.1、XBB的占比就越来越高 , 而BA.5的比例已经下降至10%以下 。
病毒致病力需持续监测
根据彭博社12月25日的最新报道 , 来自全球新冠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GISAID的数据显示 , 推动中国感染浪潮的病毒株均是国际已知的 ,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有新的突变株产生 。
中国疾控中心在最近一个月内向GISAID提交了来自北京、内蒙古和广州的25个新的基因标本 , 从这些序列来看 , 目前还没有发生很显著突变 。 具体来说 , 内蒙古最近暴发的疫情由BF.7变种引起 , 然后传播到了北京;2022年10月以来 , 在广州暴发的则是另一起独立的疫情 , 输入的变异株是更早一些的BA.5.2家族 。
近日 , 网络上有传言称 , 中国部分地区同时流行德尔塔和奥密克戎 。 许文波对此回应 , 根据实时动态监测 , 国内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在流行 , 也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 。 从12月初至今 , 国内监测到9个流行的新冠病毒亚分支 , 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
新冠病毒的变种在中国可能会是怎样的?有分析文章认为 ,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奥密克戎以及它成百上千的亚型会占据人群 , 使得其他变种没有流行的空间——就像2022年全球奥密克戎的大流行一样 , 而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力最终让人群的抗体足以抵抗严重的疾病 。
许文波指出 , 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症的病例 , 都明显低于早期的德尔塔株和其他“值得关注的变异株” , 700多个分支病毒都没有观察到显著的重症和死亡增加 。 总体来说 , 奥密克戎变成致病性明显增加的突变株可能性比较小 。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 迄今为止 , 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经流行过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通常不是从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演变而来 。 相反 , 它们来自于不同株系 。 德尔塔在印度首次发现后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流行 , 2021年末奥密克戎在南非出现后 , 便迅速取代了德尔塔的地位 , 奥密克戎不是由德尔塔进化而来 。
在致病性方面 , 尽管长期来看 , 为了获得适应性 , 随着更多因逃避免疫而产生的突变出现 , 病毒的毒力倾向于下降 , 然而 , 这并不是绝对的 。 蓝柯指出 , 新冠病毒未来变异“无法预测致病力强弱” , 需要持续监测 。
2021年 , 德尔塔的流行对德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 陆蒙吉说 , 早期的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死亡人口中 , 年龄中位数是82岁 , 但是到了德尔塔高峰期 , 年龄中位数下降至74岁 , 一些年轻人也出现了重症 。 也就是说 , 德尔塔突变株杀伤力是高于其“前辈”的 。
中国当下的大流行加剧全球病毒学家们担忧的另一个原因是 , 中国多数人此前并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 , 较低的免疫屏障对病毒逃逸突变更有利 。
刘善虑解释 , 尽管病毒也面临着免疫压力 , 但是 , 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种疫苗 , 或者已接种很久了 , 也没有感染过病毒 。 尤其是在肿瘤病人、器官移植、艾滋病人等免疫力比较低下的人群中 , 因为宿主的免疫能力比较差 , 病毒没有很强的快速突变的压力 , 反而会慢慢隐蔽式进化 , 积累一些自然变异 , 或者发生病毒重组 , 出现一些全新的突变株 。
感染率上升加剧病毒变异担忧,专家建议应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