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三 )


03 暴利可持续?
眼镜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 , 而明月的上市将这个“黑匣子”彻底打开 。 招股书2021年1-6月数据显示 , 明月的成镜成本仅57.03元/副 , 但线上销售价格最高却能卖到2000元上下 。

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文章图片

为了逃脱价格战的泥沼 , 谢公晚在其2019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提价 , 并表示“永久退出价格战” 。 2018-2021年6月 , 明月镜片的价格自11.16元/片涨至17.51元/片 , 上涨56.89% 。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 , 营收增速却没有随之水涨船高 , 反而持续下降 。 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5.1亿元、5.52亿元和5.39亿元 。 营收增长率分别为19.51%、8.46%和-2.32% 。 若以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标准计算 , 2021年营收预计在5.43亿元 , 较三年前仅增长了6.47% 。
招股书中还披露 , 明月的毛利率可达50%上下 , 经销商毛利率维持在40%上下 , 而零售商毛利率常年可维持在80%以上 , 同期线下自营的毛利率甚至可达90% 。
对线下自营渠道镜片产品毛利率较高 , 明月解释称:“主要系线下自营渠道下发行人客户主要为中端自然人消费者 。 发行人作为镜片生产商同时可以获得零售端的高溢价空间定价权 , 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空间 。 ”
尽管毛利率高达如此 , 明月的净利率却相差甚远 , 仅在10%左右 。 除了原料成本自身无法控制 , 加之大手笔投入营销 , 净利率不达预期也属正常 。

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眼镜行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 分别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生产商和下游的零售商 。 中间商层层赚差价后 , 几十块成本的成镜到消费者手中便已是上千元的价格 。
以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 , 发行人出货价格加上了18.5元/片 , 到零售商出货价格便继续加上了162.5元/片 。 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及溢价空间 , 销售价格较成本价翻几番不足为奇 。
尽管零售商的毛利率如此之高 , 却仍有不少零售商抱怨明月镜片“不厚道” 。
这些店家一致认为明月镜片的定位高端的同时又不想放弃低端市场 。 于是在实体店卖高价却在电商平台大幅打折 , 这让售卖明月镜片的店家在房租、人力成本的压力下苦不堪言 。
招股书显示 , 2018-2020年 , 明月镜片经销商数量从95个减少至82个 。 尽管其解释为在进一步优化经销商结构所致 。 但更多的原因 , 从零售商的“苦水”中也可窥见一二 。
2018年明月镜片的镜片和镜片原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9.43%和99.04% , 而2020年二者皆下滑至77.01%和66.65% 。 尽管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 , 却不挡明月镜片扩产的热情 。 对于本次募资5.67亿元的金额 , 明月镜片表示其中4.4亿元将用于镜片扩产项目 。 市场对该策略的合理性纷纷表示了质疑 。
【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截至12月27日 , 明月镜片最新收盘价44.45元/股 , 较上市首日回落了33.7% 。 明月镜片坚持的“价值回归”到底能带领这个眼镜帝国走向何方 , 仍是未知数 。 但确定的是 , 帝国的故事 , 终究是不好讲 。